APP下载

英汉文化词汇对比研究及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2009-07-03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内涵教学策略

李 蕾

[摘 要] 本文从语义重合﹑语义错位及语义空缺三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了英汉动物词汇内涵的异同,认为相关的英汉社会和文化的不同,导致在语言词汇上引起的语义差异。并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关键词] 英汉动物词;内涵;文化差异;教学策略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学习语言也不可能离开文化知识的汲取。词汇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内涵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更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词汇的文化信息常常是内隐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双方,如果不能解读词汇所隐含的内涵,很容易发生交际障碍或交际失败。

英汉各自的词汇内涵意义都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动物词汇。人们总乐于将动物的某些品质或特性与人的某些特点加以联系,使人类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活泼。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可能对相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熟悉程度,加上各民族独特的历史风貌,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等,使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褒贬形象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动物词所具有的内涵意义属于国俗语义的一种,是“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意义。”(王德春1995)。

一、英汉动物词的分类对比

1、影响英汉动物词内涵意义的社会文化因素

为什么一种动物在一种语言中会产生丰富的联想,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人却对这种动物无动于衷呢?从对比分析的角度来说,造成英汉动物词语内涵意义异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语言则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思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不同的民族文化,还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人重形象思维,爱使用比喻;西方重视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喜欢用概念去定义,用逻辑去推理,人际交往语句表达清楚明确,与汉语的表达含蓄形成鲜明的对比,英语重“内”,汉语偏“外”。

比如汉语中的炒鱿鱼,因为生鱿鱼片经过热油炒便卷成了筒状,而卷铺盖卷儿就像鱿鱼被炒的形状,所以炒鱿鱼就成为“解雇”的形象用词了。蚕食,是指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类似的词语还有“鲸吞”,“蜂拥”,都使用了比喻的方法。

(2)英汉两个民族审美心理不同。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共有基础物质之“气”,人与天地共守基本规律之“道”,人的形态与功能都与天地相对应,中国人爱用动物的特性来比拟人类自身的某种社会品性,实际上这是中国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各种动物身上,从而使代表这些动物的名词产生了丰富的内涵。西方文化是一种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动物比拟人的思想品格,进行道德化的描写,他们倾向于动物象征人的某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3)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一种动物可能在这个国家常见,而在另一个国家罕见,人们对很少接触的动物,自然不会产生什么联想意义。

另外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也各持己见,对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也赋予褒贬不同的国俗语义。在西方,人们强调个体,崇尚独立,但孤独之感也随之而生,为此便有养宠物之习。中国人(尤其在南方)过去主要用牛耕地,所以用牛构成的成语很多,但英国主要是用马耕地,所以英语成语中马这个词用得比较多。比如中文里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英语里却说“work like a horse”;汉语说“吹牛”,英语却说“talk horse”;汉语说“他壮得像头牛”,英语却说“he is healthy like a horse”。

(4)两种语言的语音语义系统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语音体系,谐音产生的效果不同。比如蝙蝠,西方人对它没有好感,认为它是种邪恶的动物,总是和罪恶和黑势力联系在一起,特别像vampire bat(吸血蝙蝠),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恐惧。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a bit batty(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贬义的联想和比喻。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完全不同,因为“蝠”和“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和“洪福”谐音。

2、英汉动物词内涵的重合、错位和空缺

(1)语义重合。语义重合就是指英汉动物词内涵意义的重合,这种重合可能是全部的重合,也可能是部分的重合。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这种现象。比如,狼和狐狸是两种狡猾的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不受欢迎。比如,“The fellow i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那家伙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即为“披着羊皮的狼”;“Dont believe him,he is like a crazy fox.”(别信他的话,他很狡猾的)。“like a crazy fox”即为“像狐狸一样狡猾”。汉语中还有狼心狗肺,狐假虎威,豺狼等词语。另外,似乎哪个民族对猪都没好感,在英汉语言中对猪的联想也都不好,猪是一种好吃懒做的动物,又脏又臭,所以常被赋予贬义。汉语的“肥(笨,蠢,脏,懒)得像头猪。”英语中“a pig”指粗鲁可厌的人。

(2)语义错位。很多动物词在英汉两个民族的语言中内涵意义有着天壤之别。英语中,owl一词是智慧的象征,成语as wise as owl即是一例。Owlishly则是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然而在汉语中很多人认为猫头鹰与前兆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听到它的声音,以为碰上它要倒霉。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却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因此英语中常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

兔子的东西方文化内涵可谓大相径庭。在西方文化里兔子是胆小的象征,如:as timid as a hare。而在中国,兔子却象征着机警、敏捷。早在古代,就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之说。而老鼠在汉语里才是胆小的象征,胆小如鼠一词正是用来形容胆小之人。

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环境中出现语义错位的还有以下一些例子:

落汤鸡 a drowned rat

瓮中之鳖rat in a hole

蠢得像头猪 as stupid as a goose

像蜜蜂一样勤劳 as industrious as an ant

老虎屁股摸不得 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拦路虎 a lion in the way

狐假虎威donkey in a lions hide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害群之马a black sheep

公鸭嗓子as hoarse as a crow

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lead a dogs life

宁为鸡头,勿为牛后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赶鸭子上架 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

(3)语义空缺。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拉斯语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的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shrimp这个词用来指个子矮小的人,然而在中国虾并无此意;很多西方人认为火鸡不仅难看,而且笨头笨脑,因此西方人如果把一个人叫做turkey,那等于说那个人无能,很笨。

汉语中的一些动物词在英语中也属于词汇空缺,有些词汇常和中国的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比如嫦娥奔月中的玉兔、象征荣华富贵的金麒麟等,他们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另外在汉语中,鸳鸯常用来比喻情侣,是爱的象征。相传,鸳鸯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它们极为忠诚,不能独活。但在西方,鸳鸯不过是一种水鸟,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二、文化词汇教学策略探讨

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基本上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主,文化方面的输入则有所忽略,因此导致了有时候学生能看懂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的任何一个字,却不懂真正含义的结果。

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在于交际和交流,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输入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决定交际成功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能否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因此从我国英语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非常需要在日常授课中汲取英语国家文化的相关知识,以使得他们能够胜任日后工作中的对外交际和交流。教师的引导在文化输入和文化词汇教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和实践,在文化词汇教学中,以下几种策略是有效可行的:

1、对比分析教学法

对比分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母语和英语词汇之间存在的文化内涵差异,更能够让他们深入学习英语文化词汇所包含的有别于字面意义的内涵。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对两种文化中丰富的词汇内涵意义的对比,预测将来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遇到的问题,从而避免错误的理解或者传递文化信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文化词汇,并进行对比分析。而这些文化词汇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词汇,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这些词汇的内涵,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2、直接导入法

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文化词汇的内涵,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法。例如系统的向学生阐述文化词汇的分类,介绍各类文化词汇的特点和内涵。还可以播放国外影片和相关视频资料,从直观的影像中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建立一种跨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对文化词汇的敏感度。

3、情景教学法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机会直接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教师可以创造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在接近现实生活的场景里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可以模拟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指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更好的运用学过的文化词汇。并且在模拟情景结束之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表现。

4、自主学习法

在学术建立了跨文化意识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让他们课后去做调查研究,如找出跟节日相关的一些文化词汇,探究其来源,了解其内涵。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研究,加深对文化差异的印象,并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

5、纠错法

教师可以将常见的文化词汇的错误理解交给学生分析,学生在仔细阅读后,分析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教师可以在学术的评析基础上给与点评或者进一步讲解,对造成误解的词汇进行进一步阐述,让学生透彻的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渊源。学生能通过他们的分析和点评充分吸收文化词汇所包含的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信息。教师的讲解则能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一个词或短语,除了其基本的词义(denotation)之外,还必须了解其内涵(connotation),并且考虑到该词和短语的文化背景。邓炎昌、刘润清(1989)指出,“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涵义是隐含的或附加的意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知道词的涵义。不了解词汇的涵义,就会在言语上犯错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加强对学生在文化词汇方面的教学,不仅能让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能增强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最终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何自然.漫话语用学.语言学论文集(第四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 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德春,王建华.英汉动物名称的国俗同义现象.山东外语教学,1995.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内涵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