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创新

2009-07-03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技术创新

刘 洋

[摘 要] 在现代景观设计时,园林师应将园林中各景观要素加以反复推敲,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更多的艺术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关键词] 现代技术;景观要素;创新

一、时代与景观设计的演变

19世纪中叶以来,以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为代表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虽然没有开创新的造园风格,但它却给了现代园林设计一个明晰的定位。使古典园林从贵族和宫廷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彻底的开放性,为其进一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演化至现代开放式空间、再到现代开放式景观、大地艺术,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与扩展。大至城市设计,中到城市广场、大学校园、滨江滨河景观、建筑物前广场;小至中庭、道路绿化、挡土墙设计,无一不以此为起点。如今,开放、大众化、公共性已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站在时代的起点上,放眼回望,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时代局限性,即中国古典园林在审美环境上,具有相当程度的排他性。为迎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态,发展出一整套小景处理的高超技巧。由于过分着力于细微处,只适合极少数人细细品味、近观把玩。正是受这种极其细腻的审美心理的支配,难怪在一些明清私园对公众开放时,游客拥塞、嘈杂混乱。古典园林本身的意境和情调,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这说明士大夫阶层的幽情雅趣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开放性取向,是不太吻合的。相比之下,园林的现代化进程已取得了相当进展,一大批杰出的景观设计大师和为数众多的景观设计作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工业化、标准化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千篇一律的东西,开始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泛滥,“国际式”建筑的出现就是极好的例证。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尝试运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来完成对历史的追忆和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挖掘,景观由此就具有了“叙事性”,成为“意义”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审美的对象。典型的例子如野口勇的“加州情景园”,SWA集团的“威廉姆斯广场”等。叙事型园林的出现,说明即便是在现代,时代精神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悄然的变迁。此外,一些新型景观如商业空间景观、夜景观、滨江滨河景观等的出现,也说明现代景观设计只有不断拓展延伸,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现实。

二、景观设计中现代技术的运用

新的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间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用来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景观技术美学。而古典园林由于受技术所限,就使它对景观的表现被限定在一定的高度上。典型的例子如凡尔赛的水景设计。虽然天文学家阿比•皮卡德(Abbe Picard)改进了传输装置,建造了一个储水系统,并用一个有14个轮子的巨型抽水机,把水抽到162m高的一个山丘上的水渠中,造就了凡尔赛1400个喷泉的壮丽水景。但凡尔赛的供水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喷泉远远不能全部开放。路易十四游园的时候,小僮们跑在前面给喷泉放水,国王一过,就关上闸门,其水量之拮据,由此可见一斑。相比之下,现代喷泉水景,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水问题,而且体现出极高的技术集成度。它由分布式多层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远距离控制。具有通断、伺服、变频控制等功能,还可通过内嵌式微处理器或DMX控制器形成分层、扫描、旋转、渐变等数十种变化的基本造型,将水的动态美几乎发挥到极致,并由此引发出一大批“动态景观”的出现。当然,现代高新技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它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一大批崭新的造园素材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从而使其面目焕然一新。如日本设计师Makato Sei Watanable在毗邻歧阜县的“村之平台”的景观规划中,设计了一个名为“风之吻”的景观作品,采用15根4m高的碳纤维钢棒,以期营造出一片在微风中波浪起伏的“草地”,或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的“树林”。顶端装有太阳能电池及发光二极管的碳纤棒,平时静止不动,风起则随风摇曳。到了夜里,发光二极管利用白天储存的太阳能,开始发光。兰光在黑暗中随风摇曳,仿佛萤火虫在夜色中轻舞。这里的技术已不再是用来模仿自然,而是用来突出一种非机械的随自然而生的动态奇景。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一般将现代景观的造景素材,作为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基本区分之一。其实这两者都古已有之。在传统园林中,石景、柱廊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栽植,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造景元素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移;不锈钢简洁、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正为庭园的外观增辉添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景观的外貌。而现代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甚至促进了可移动式景观的产生,这就是说外延的扩展,引起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景观并非一定就是固定不变的。现代照明技术的飞速发展,则催生了一种新型景观——夜景观的出现。色性不同的光源,效果各异的灯具,将我们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带入一种如梦似幻般的迷离境界。

我们知道,无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其设计灵感的源泉大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的景观,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季节的变换、草木的荣枯、河流的盈涸……往往使得自然景观最美的一刻稍纵即逝。古典园林对此基本上只能是“顺其自然”而已。现代景观设计则可利用众多的技术手段将之“定格”下来,以令“好景常在”。例如大量的塑料纤维,已被使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作为低维护的“定型”植物,既无虫害之虞,亦无修葺之烦。在这方面,现代技术似乎还将走得更远。

生态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应该算作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其更加重要的意义,倒不在其技术本身,而在于一系列生态观念:如“系统观”(生态系统)、“平衡观”(生态平衡)等的引入。这种引入,使现代景观设计师们不再把景观设计看成是一个孤立的造景过程,而是整体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并考虑其对周边生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以及产生何种方式的影响,涉及动物、植物、昆虫、鸟类等在内的生态相关性,已日益为现代景观设计师们所注重。例如在上海浦东中央公园国际规划咨询中的英国方案中,就考虑了生态效果。其地形设计结合风向、气候、植被,着意创造出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还专门开辟了游人不可入内的生态型小岛——鸟类保护区。由此可见,生态共生的观念,已将古典园林中的“狭义自然”扩展为现代景观中的“广义自然”,即“生态自然”,自然的概念被大大深化了。

显然,技术创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间奇景。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在现代公园和风景区的建设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中国台北:明文书局,1995.

[2] [英]保罗•库帕著.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M].贵州:百通集团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3] 郑恭.造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4]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现代技术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技术的思考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