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思考

2009-07-03王劲峰章宗森吴一桥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机制高校

王劲峰 章宗森 吴一桥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和现状,提出要把握主动性和典型性两个特点,要从明确组织形式、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收集渠道、搭建宣传平台、建立预警机制等关键环节入手,提高高校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舆情信息;机制

一、高校舆情信息工作涵义及意义

舆情是指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及社会现象产生的看法、意见及态度[1]。据此定义,高校舆情可以理解为在高校这一空间范围内,围绕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事项,作为主体的师生持有的看法、态度、观点、情绪等反应。高校舆情信息工作即学校主动地收集师生舆论情况和思想动态,进而分析利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了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等环节,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但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超出思想政治工作范围。

高校舆情信息工作是反映师生意愿,服务学校大局和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此项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建设和谐校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分析

1、工作体制尚未理顺

高校舆情信息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师生的生活学习、态度情感等,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能覆盖所有舆情信息面的统一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也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部门或机构,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是把舆情信息工作的责任落在党委宣传部门,强化舆情信息的政治色彩。对于反映“民意”的舆情信息往往又通过其他渠道来消化沟通。以舆情信息员为例,就有以教务处牵头组织的教学信息员队伍,保卫处组织的信息员队伍,宣传部组织的宣传信息员队伍,学生处组织的学风信息员队伍,另外还有学院层面的、后勤层面的各类信息员队伍。各支信息员队伍归口不同部门,同时开展工作而又缺乏必要的协作,工作的合力机制发挥不出来。

2、工作要求落实不够

一是报送载体形式不一。高校各类舆情的管理部门虽然明确了报送的具体载体和要求,但各信息报送单位或信息员还是凭借自身对工作要求的不同理解选择报送载体,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随意性大,客观上对舆情信息的管理工作和综合分析利用带来不便;二是报送态度不够客观主动,报喜不报忧现象较普遍。对一些问题信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能藏则藏、能捂则捂。三是报送时效有待增强。尤其是对紧急突发事件而言,把握时效性就是把握工作的主动性。总之,在舆情信息工作中,用何种形式作为报送的载体,应在哪个时间限度内报送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性和随意性。

3、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舆情信息工作的长效机制就是对舆情信息从最初产生、过程控制到最后化解进行全覆盖、全跟踪、全掌控。舆情的产生一般要经历个人意见——舆情场——舆情形成几个过程,只要我们对这些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运行效率。相比高校其他重要工作,舆情信息工作目前仍属软指标,“只要不出事,其他可管可不管”的心态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就不经意地导向了舆情信息工作重事后处理,轻事前干预的倾向,导致工作的被动,表现在很多高校都制定了舆情信息化解的紧急工作预案,对发生重大舆情后的处理十分重视,而忽视舆情信息萌芽阶段的主动化解。

4、“网络舆情=高校舆情”倾向明显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学生们只要进人网络便可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当这种基于校园网的讨论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影响,进而成为校园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一般是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热点”、“焦点”所发表的一种情绪化的意见,由于身份的隐蔽性,这种情绪化的冲动很容易被释放出来。但是,据调查表明,传统的口耳相传的舆情传播方式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除了网络这一舆情场外,学生宿舍、各类社团组织、教研室,甚至学校的班车等舆情场同样不容忽视,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思考及认识

高校的舆情信息是一段时间内师生对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而高校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形成高校舆情的变量的相对集中(按有关学者观点,1/4为舆论形成的标志,即一定范围内约有25%的人持有一种意见是舆论形成的临界点。它的具体范围是20%~30%,其间上下跨越的5%可称作舆论形成的边际量。[2]),对大学生而言,变量主要集中在学校的教学和设施的满意度、学生管理满意度、后勤与公共服务满意度、国内外时政大事、就业等方面;对教师而言,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职称、住房、国内外时政等方面。其次,高校的师生就其明辨是非,明确立场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言较社会其他阶层更高。这些都是做好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有利条件。

另外,开展高校的舆情信息工作还需要明确两个内涵,把握两个特性。一是政治内涵,即舆情信息工作必须以政治稳定类信息为核心。相比国外高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其中十分明显的标志就是高校的管理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管高校,党把方向,这就决定了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中,要讲政治、讲责任,维护安全稳定,及时地把与我党的指导方针、政策相悖的不宜信息、反动信息清理消化。二是高校内涵,即作为主要群体的师生对教学科研、工作学习、生活保障等特有内容形成的相对集中的主观感受和反映,如学生对选课制的看法、教师对职称评定、管理人员对岗位聘任的感受等。大范围就集中在几大项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律性。在认识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把握两个特性,一是主动性,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下,通过主动地构建舆情收集平台,建立信息员报送队伍,收集各类信息;二是典型性,即广大师生集中对某个热点问题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建议及措施

(1)明确组织形式,创新体制。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的内涵决定了此项工作必须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统一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规划,建立一支能全方位覆盖的舆情信息收集网,把触角延伸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形成一个分析研判协作机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有份量的报告,进而分工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在具体的工作机制上,舆情信息工作领导部门可以充分借助自身在人才、学科上的优势,成立舆情调查机构,实行“部门统一领导、调查机构执行”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模式。

(2)健全考核机制,规范工作。在强调舆情信息工作重要性的同时,高校还有必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规范工作。一是建立制度“严”要求,高校的舆情信息工作要建立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力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定期通报“严”管理,定期对各单位的信息工作进行通报,特别是对紧急重大信息瞒报、漏报的及时通报,对后进单位和个人进行督促;三是激励约束“严”奖惩,对优秀单位进行表彰。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到学校各单位的年度考核。做好此项工作,关键是要加强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设,要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组织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信息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3)完善收集渠道,不留盲点。舆情收集是做好新时期舆情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的问题,并对即将要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判。因此,必须建立“自上而下,横跨左右”的舆情收集网络。重点是网络舆情,如QQ群:有组织的动员信息员针对不同的师生群体组织,建立QQ群,作为舆情信息的动态采集点,收集不同群体、不同立场师生的思想动态和观点看法;论坛:通过对某一主题的讨论分析师生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意见;手机短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有组织的散布各类信息。其次是口头舆情,如师生在寝室(办公室)、教室、班车等场所以及在各类群体组织中进行口头传递的各类信息。另外,召开座谈会,就某个热点问题主动听取师生意见,以及设立“领导接待日”听取“民意”等方式也是收集舆情的重要渠道。

(4)搭建宣传平台,加强引导。引导和化解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目标。美国前总统杰斐逊认为,纠正错误信息的最好办法是提供更多的信息。为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搭建宣传平台。进一步整合和加强校园信息发布系统,如校报、新闻网、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橱窗、宣传条幅等,通过加大新闻力度采集、集中立体式发布、相关活动辅助等多种方式,尽快传播校园最新信息和有关重大事件的官方意见。建立信息反馈的机制,根据需要组织新闻发布会、领导和学生面对面等形式的活动,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使师生员工生活在信息公开、反馈迅速、方便快捷的舆论环境中。另外,还可结合“两课”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理论灌输、渗透、强化等方式,引导化解舆情。

(5)建立预警机制,注重化解。在网络舆情信息发展迅猛之际,基于网络本身缺乏内在的安全机制和网民道德素养双重因素的网络失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建立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系统,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势在必行。在这里,预警化解是对发生在网络上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言论进行干预。它包括技术范畴和道德范畴。在技术上,高校应该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响应机制,避免信息资源被窃取、更改和攻击;在道德方面,高校更应该完善包括集教育、引导、预警、紧急反应于一体的信息安全事件响应机制,通过全面、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师生网络道德的防火墙,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通过扎实的网络工作队伍及时发现不良行为,通过快速的紧急反应机制迅速消解不良影响,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稳定。

[注释]

[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89-109.

[2] 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8.1:P48、50.

[参考文献]

[1] 李昌祖,郑苏法,周杰.舆情的运行状态及其干预机制[J].浙江学刊,2008.2.

[2] 桑华.高校舆情研究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机制高校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