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的发展现状研究

2009-07-03熊永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

王 君 熊永芳

[摘 要] 本文分析了21世纪初,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独资、合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的现状、动机,以及对上海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在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进行R&D;投资的同时,又要防止跨国公司R&D;机构对本土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冲击;同时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海外的R&D;投资,到科技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设立R&D;机构,整合全球R&D;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服务。

[关键词] 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投资动机;技术创新

一、导论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为了推动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能够朝着全球化、国际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跨国公司改变了以往研发以母国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价值的区域,有组织地安排设立科研机构。在跨国公司相继涉入中国研发的这一趋势中,上海吸引外资的力度较大,凭借着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

二、相关理论综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海外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增多,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学者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对跨国公司R&D;投资全球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研发分散与集中理论,辅助资产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现象,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不少国内学者结合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背景,对其在华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如薛澜,沈群红,王书贵(2002)的《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对跨国公司在华实施R&D;投资的战略动机进行了分析。较早的实证研究有江小娟(2000)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对外商在北京设立的38家跨国公司在华R&D;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外商在华R&D;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占领中国巨大的市场,多数是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R&D;活动,而真正从事创新型的很少。赵优珍和屠金光(2008)的《跨国公司R&D;中心的驱动因素与区位选择互动分析——兼论对上海的启示》分析了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主要因素是: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的核心、对竞争对手的海外研发投资进行跟踪、对东道国本地R&D;资源的利用、对国际先进的技术信息进行跟踪。

我国学者大多数的文献仅仅是对R&D;的现象描述和概念性解释。从整体上看,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系统研究及其对我国长期宏观、微观影响的研究并不多。

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浦东开放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吸引外资力度越来越大,世界跨国公司纷纷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截至2006年底,落户上海“总部经济”的外资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上海成为中国内地“总部经济”数量最多的城市。至2007年,外资企业在上海建立的研发机构累计已达到244家。

1、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的发展

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研发活动越见频繁(见表3-1)。联合利华、李尔、旭电、诺华、庄臣等世界500强企业均已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同时落户上海的研发中心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如诺华(中国)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总投资达9600万美元,联合利华中国研发中心总投资5700万美元,舍弗勒中国研发中心总投资3350万欧元。

2006年上海市研发经费为258.84亿元,R&D;投入占上海市GDP的2.5%,其中来自国外的资金达5.6亿元,占总经费的2.2%。同年,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为1.89%,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机构数分别为257个和69个,研发人员分别为4868人和7233人。

2、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或地区

跨国公司在沪研发的投资来源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从研发机构的数量上分析,有59个来自于美国,32个来自于欧洲,26个来自日本,这大致上代表了跨国在沪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的数量分布;同时从规模上看,目前上海较大的研发机构大多是由来自于北美地区的跨国公司所设立的,包括摩托罗拉、微软、朗讯、EMC通用汽车等。来自欧洲的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的研发机构规模中等,日本在沪设立的研发机构规模则偏小。总之,在沪投资建立研发机构,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跨国公司比较积极,而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则更倾向于在本土或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在沪合资企业中建立研发部门,或者与上海企业合资建立技术开发公司。

3、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投资行业分布

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行业、汽车及其配套行业、机械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其中以电子通讯行业及生物医药行业为主。截止2007年,在244家跨国公司的在沪研发机构中,从事电子通讯行业研究的机构占总数的33%,以下依次是生物医药行业占20%,汽车及其配套行业占17%,机械制造业占13%。

伴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发展,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近年来,GM、GE、大众、联合利华、杜邦、宝洁、诺克韦尔、诺和诺得、拜尔、IBM、爱立信、微软、罗氏药业、阿尔卡特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相继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上海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投资及其业务将大大加强,未来跨国公司在沪的研发投资将更加蓬勃。

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发展的动机分析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能使其产品更适应我国本土的技术结构和需求特点,因此本人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动机既有主观动力,又有客观引力。

1、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发展的动力因素

跨国公司选择上海的动力因素,即跨国公司对上海进行研发投资的内在推动力,它存在于跨国公司本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实现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战略部署。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投资的最根本目标,而设立研发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首先,在沪设立研发机构便于跨国公司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中国市场的各种最新信息,方便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变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开发出能为中国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其次,技术的本土化。将原来在母公司进行的研发工作直接由上海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来完成,促使产品或服务本土化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整个公司的研发费用;再次,跨国公司为了建立全球化的R&D;网络,必须将中国这个日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其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R&D;体系之中。

第二,跨国公司可绕过贸易障碍。由于文化差异、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措施对直接贸易等的限制,跨国公司通过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就地研发与技术创新,可绕过上述贸易壁垒,节约成本。

第三,与竞争对手进行战略竞争也是跨国公司在上海进行R&D;投资的主要动力之一。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除了使即期利润最大化,也是在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后,从全球战略布局出发进行战略性投资选择。跨国公司在沪投资设立的R&D;研发机构多达上百家,这些跨国公司着眼于中国市场的未来长期竞争,希望通过在沪设立R&D;机构获得“首动优势”,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2、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沪发展的引力因素

引力因素是上海对跨国公司R&D;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存在于各种要素禀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地位突出,国际化大都市正在形成。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经济、商业、金融、航运中心城市,信息、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一个崭新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形成中,是这一无可置疑的经济地位将会在未来吸引更多的R&D;中心入驻上海。

第二,上海日渐完善的引资环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吸引外资力度越来越大,投资环境也逐年改善。在硬环境上,上海政府不断加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在规划和战略上都将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设立研发中心作为引资的重点;软环境上,上海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跨国公司来沪投资研发中心的优惠政策,希望通过财政税收、用地政策等改善当地的研发条件,提高上海的技术创新水平。如上海市政府2004年修订公布的《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在上海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对高新技术研发所得的税收政策,从而提高了外商投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积极性。

第三,利用上海丰富的智力资源,降低研发成本。为了降低研发成本,有着全球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拥有丰富R&D;资源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实力、人力资源仅次于北京占全国第二位,高校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有大量的信息流、知识流和人才资源。利用上海富裕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是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的重要原因。2006年,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科技机构人员拥有本土的科技活动人员共25765人,其中有18461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7304人,博士326人,硕士2982人。

五、结论

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了上海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上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但是,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在给上海技术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影响了上海科技创新的自主性,使上海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技术竞争,同时也造成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流失和逆向技术扩散等消极的影响。

在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进行R&D;投资的同时,又要防止跨国公司R&D;机构对本土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和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冲击。宏观上,政府一方面要积极的改善R&D;投资环境,积极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完善专利保护的法律制度、继续加大对R&D;投资、提供优惠的R&D;投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吸引跨国公司的R&D;投资,鼓励内资企业的R&D;投入。

同时上海企业也要积极调整R&D;战略,积极与跨国公司在沪的R&D;机构进行技术合作,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海外的R&D;投资,到科技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设立R&D;机构,整合全球R&D;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静.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动机及影响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66(2).

[2] 刘辉群,白玲.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7,(1).

[3] 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公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3.

[4] 江小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研发行为[J].科技导报,2000.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跨国公司中小型供应商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
2009跨国公司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