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路径选择
2009-07-03李丹萍
李丹萍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给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在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中增加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动力就业;科技兴农,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补贴结构;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对策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至少十年,并且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而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3∶1。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高收入人群收入的超高速增长,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特征表现为按东、中、西部依次明显扩大的格局,也就是说落后地区最明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世界最高。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上升到1994年的0.434,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且基尼系数逐年升高,2001年达到0.459,显示出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城市、全国的基尼系数都呈扩大趋势。[2]世界银行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1、财富分配的城乡等级格局
农村居民占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分配与再分配中对农业投入少而索取多以及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都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我国工业化发展初期实行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虽然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但广大农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再分配上,国家基本建设与固定资产投资在城乡之间差距悬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政府公共投入方面,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3年的7.12%。[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高,且基本上是旱涝保收。再从收入用途上考察,农民收入除消费和积累外,还要用于生产性支出,而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上只用于消费与储蓄。这样,农民收入增长的不稳定与城市工资收入不断提高且较稳定的状况,必然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2、农民素质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文化落后,阻碍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表现在排斥外来的新事物及对新鲜事物不加分析盲目接受。观念落后限制个人素质的提高,受素质低下的影响,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整个地区的经济便摆脱不了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抑制了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科技的落后导致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虽然出现多种产业,但农业仍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决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增长必然慢于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增长农村慢于城市也成为必然。
3、政策安排不合理
(1)“城乡分治”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固化,切断了城乡联系,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制约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发展,使农村在资源配置上处于不利地位。在长期二元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建设滞后,农民增收滞后。(2)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使户口成为中国人身份及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以二元结构为特征的封闭式户籍管理模式在城乡之间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既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例如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十分悬殊。(3)为了支撑工业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无形地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反过来又束缚了工业的发展。[4]另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化进程受阻;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由于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了大量不合理收入,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尽管政府强调重视农业,但实施的许多政策都直接有利于城市发展,包括: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不平衡的价格补贴、财政、城乡福利和就业政策等等,不仅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4、体制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这不仅使“政企不分”的情况长期存在,也使政治体制和司法改革相对滞后。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社会财富,使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少数党政官员、国有企业领导利用权力寻租,成为暴富阶层,非法收入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农民作为中国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却没有一个能直接代表自己利益和声音的组织和机构,也是导致其利益受损或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伸张的一个原因。这只要从全国和地方两会上农民阶层人大代表的比例和数量上就能体现出来。[5]
三、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根本原因。要增加农民收入,以下政策措施是必要的:
1、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动力就业
从事劳务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可以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增长见识,学到技术,积累经验、资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劳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随着越来越多农业人口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要求从体制上打破城乡户籍制度,让农民与市民具有同等的身份,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树立“城市是全国人民的城市,不是城市人的城市”的观念,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这是破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必然要求。国家应因势利导,逐步放开对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迁徙的限制,保证进城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科技兴农,优化农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优惠措施,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优化品种结构和作物种植布局,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优良化,加快适度规模的市场化、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注意开发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名优特色产品,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3、调整农业补贴结构
加大对农业主产区的补贴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实施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制度,并对农民因市场开放带来的损失给予补偿。当前,我国农业的补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是政府的天然职责,政府要根据当前的新问题适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例如在税收征管方面,据报道北京、上海个人所得税90%以上来自工资薪金项目所得,工薪阶层成了个人所得税的大户,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则成了“漏网者”[7]。因此,要优化税制结构,使合法收入透明化,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及对贫困阶层的支持。对于特殊垄断行业,要进行改革,促进行业竞争,使各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趋于均衡。
4、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存在一定规模贫困人口的现实,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社会安全网,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制度。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国家应改变其长期缺位的局面,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中增加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克服“重建轻管”倾向,落实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责任,加强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使其长期发挥效益,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李实等.中国经济改革中收入分配.管理世界,1998.(1).
[3] 中国市场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彭金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 城乡消费相距10年说明了什么.中国改革报,2009-4-22.
[6] 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为什么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 本届政府的承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