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分析

2009-07-03张春照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列宁

张春照

[摘 要] 本文探讨分析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列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符合俄国实际的正确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来源于俄国经济社会的实践,同时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理论的深化和升华,也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列宁;新经济政策;原因分析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可能。十月革命后虽然在俄国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俄国毕竟是落后的国家,俄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封建农奴制,如何在当时落后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俄国的实际、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年春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去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国家直接管理和集中控制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直接摧毁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体而言、当时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带有“直接过渡”的思想。从1918年夏天,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开始了,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维埃采取了一系列的非常措施,全部的经济生活纳入战争轨道,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战时共产主义”制度是俄国在特殊战争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依照“直接过渡”的思想事先制定好的具体计划,但是这些措施却使俄国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无论是“直接过渡”还是“战时共产主义”都带有直接过渡的意味,都大大加速了俄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在当时都具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伴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它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时,既要看到“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又要看到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探索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新经济政策的出现与列宁的伟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一、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满足战争向和平的过渡

由于国外的武装干涉和持续的国内战争,到1920年底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可以说这些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愿因和直接原因。

1、严重的经济困难

依据资料,我们做如下比较:在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粮食产量仅相当于战前的1/2,工业总产量仅为战前的1/3。全国大部分的铁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的破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谷物等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这一年全国有500多万人饿死。造成严重经济困难既有天灾又有人祸。1920—1921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使当时的俄国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粮食大规模减产。当然,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俄国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严峻的政治危机

国内的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发展成为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工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增加。1920年秋天,全国有13个省由于农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停止收集余粮的工作。由于富农的煽动,1921年春天,全国各地到处出现了农民的反对余粮收集制的暴动。在城市,许多工厂的工人由于对生活条件的恶化不满,纷纷罢工。在以工人、农民为主的军队中,也日益不稳定。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如何解决当前的困难和危机。俄国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3、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对于俄国国内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严峻的政治危机,世界上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战后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并没有完全走向灭亡,而是在战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新生的社会主义在俄国并没有取得比较优势,相对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还没有发挥殆尽,一战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黄金时期,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1929年的大萧条,资本主义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果当时俄国的经济再不发展,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面临崩溃。可是经济的发展需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变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废弃不适应战后新形势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中的俄国农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勒紧裤腰带去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战后的农民已与不符合切实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抵触。广大的农民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有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希望有可供交换的市场来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二、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伟大导师列宁的探索分不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提出的,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遭受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社会危机。虽然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为解决当时俄国所面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但是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1、十月革命前对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国情是生产力十分落后,而且农民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基于这一点列宁认为当时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在革命斗争、政治斗争中始终注重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在革命早期列宁认为,俄国的革命在性质上应当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应当是为是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俄国经济制度是资产阶级社会,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P129)“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像俄国这样一些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2](P556)列宁的这些观点突出了俄国农民国家特点。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并没有提出要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认为,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

在《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有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这里所说的过渡也不是直接过渡。而是十分谨慎,在当时的经济措施中提出,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全国的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而有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并有工人代表代表苏维埃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3](P53)。直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是不主张立刻剥夺资本主义,而是实行工人监督。坚持认为,俄国的十月革命是民主革命,首先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基于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认为俄国的革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尽管十月革命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在经济和阶级关系上不会立刻改变成为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俄国是农业国家,农民占大多数,在革命中无产阶级要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同时又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列宁在“直接过渡”失败后,重新审视俄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道路,找到了一条适合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道路,通过渐进、迂回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2、列宁早期对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关键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提出社会主义要以商业和市场为基础,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这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列宁对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这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关键。

在革命早期,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初露端倪,列宁一开始着手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演变以及内在的矛盾。一战后着手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与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正是列宁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才萌生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思想。为1921年后探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利用商业和市场关系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

列宁从“直接过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要坚持生产力标准。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要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市场经济思想,后面“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下面我们着重了解列宁市场经济思想的内容,更加明确“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第一,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商品生产”的概念,明确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全经济发展过程,生产关系的总和。他特别注重市场在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转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商品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而彼此联系起来的单独生产者的生产”[4](P369),是受市场支配的经济。商品经济是面向市场的经济,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到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强调要“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要“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这不是偶然的。

第二,列宁认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过程。这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决定的。列宁在研究中逐步认识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才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交换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列宁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明确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三,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列宁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5](P179)。“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是可能的,但是一般的‘商品生产无论从逻辑上或者从历史上来说都是先于资本主义的。”他认识到,把商品生产的一般特征同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具体形态相混淆是不妥的。

第四,列宁认为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他指出,市场经济能够推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通过相对独立的利益机制驱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经营、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强化管理、扩大生产。列宁还研究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竞争、核算、等价交换、节约、效益、盈利等原则和规律,有力说明了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在新经济政策开始后,列宁明确提出“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只有在商业核算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经济”,“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亏损”,“取得赢利,“精打细算”等观点,与上述认识是一致的。

列宁的市场经济思想是坚持生产力标准,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关键。

3、列宁在夺取政权初期关于谨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重要原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由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采用了谨慎的态度,并结合俄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面“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18年夏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可以说是“谨慎的直接过渡”,这里说的“谨慎”包含缓慢、渐进过渡的思想。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坚持认为在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在革命胜利后列宁主张实行工人监督、银行国有化、土地社会化等民主性质的政策。在对国内资本家的政策有“直接剥夺”转为“管理”,形成暂时的“退却”。借助于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进行统计和监督的机制,建立起全民的、无所不包的产品经济模式,实现从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谨慎的直接过渡”是列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开始。说是“直接过渡”说明当时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没有找到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谨慎”是列宁独立探索符合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对革命前探索俄国社会变革道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后来,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直接过渡”的思想被付诸于实践,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列宁再次提出探索符合小农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他自然会坚持和发展1918年春的思想。可以这样说,“新经济政策”是对“1918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

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说明,1918年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来源。在利用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从战略转移的角度看,它们都是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的历史关头所制定的政策。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经济建设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应不同于战争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在策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却”。在这两个阶段,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都提出了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加强劳动纪律、实行经济核算、学习科学管理、改进劳动组织等等措施。目的都在于解决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把社会主义经济与落后的农民经济结合起来,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从基本经济政策的角度看,两个时期对经济政策的定位都是一致的。1918年乃至十月革命前列宁一直认为俄国的经济结构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小生产占优势。1921年3月列宁明确指出,俄国经济的基本成分仍然和从前一样。这是1918年与1921年经济政策具有内在联系的现实基础。

第三,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来看,1921年春天与1918年春天都主张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列宁在分析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政策的联系时,突出强调的也正是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只是在这两个不同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列宁始终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俄国从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这就决定了1918年春的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内在联系。

列宁在论及“新经济政策”时,常说“阵地是事先准备好的”[6](P184)。但是1921年秋天后,新经济政策有了重大发展,列宁对1918年政策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改变。他多次明确指出,1918年的思想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该说,无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倾向上,还是在对国家资本主义、工农关系、商品货币、市场等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新经济政策都大大深化了列宁1918年的思想。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就会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无源之水;而看不到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就会否定它的重大贡献及其意义。

4、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新经济政策”形成的直接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那时,在经济方面只能按照战争方式采取行动,物资、粮食的分配只能为战争服务,而没有别的选择。“战时共产主义”为战争的确保了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战争结束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主要任务,“战时共产主义”行不通了,必须要根据实际转变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环境中的特殊产物,适应了战争的需要。但是它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农业方面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工业方面的政策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权;在日用消费品方面的政策禁止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度,挫伤了劳动的积极性。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把“直接过渡“的思想付诸于实践。一切为了战争的需要,在战争中它的功劳是巨大的,战争胜利后发展经济成为当时俄国首要的任务,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成为当时必须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足,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同俄国这一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那就是“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搞活企业,恢复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进行商品买卖,恢复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搞活了经济,充分调动了农民、工人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从根本上巩固了国家政权。

三、结论

一种正确理论、政策的产生就有它的理论基础又有它的现实依据。“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符合俄国实际的正确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来源于俄国经济社会的实践,同时又在实践基础上对理论的深化和升华,也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单纯的政策和策略的转化,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巨大转变、发展和创新。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和研究当时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深刻总结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进行的探索和初步回答。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列宁
斗鹅
列宁逝世95周年,迁葬争议卷土重来
列宁的后代
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无处不在
拉美有多少“列宁”?
《登山》梗概
俄共隆重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
纪念列宁
俄共拒迁红场列宁墓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