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及人的解放问题

2009-07-03何华顺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批判宗教马克思

何华顺

[摘 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将人的本质阐释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指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由此引出了对人本质的现实性解放的思考。对宗教、对尘世的批判,对现代德国制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最终建构成了对人的解放。

[关键词] 马克思;个体人;宗教;人的解放;批判

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的学说和观点比任何其他理论都更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在西方,包括马克思的时代,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无论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基督教的事件、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的观念以及基督教的情感。无论是马克思当时,还是当代世界,宗教观念都不仅是历史性的东西,而且同样是现实性的东西。因此,马克思这样一个对改变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家,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的影响,相反必然是对宗教的存在做出直接回应、而且是正面开战。

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的本质,又从对德国现状及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制度的批判得出实现人的解放需要彻底的理论来指导,最后又从对现德国与当代其他国家的区别中得出在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也即是由觉醒的、被压迫的、个体人自由联合体的领导,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实现人的普遍解放。

一、对宗教的批判激起个体人主体性的觉醒

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只去寻找非人了。”人们总是活在虚幻的理想中,活在虚幻的天国中,找到一种精神的鸦片,去抚慰对现实的不满,一旦在天国中找到对象化的自我,就不愿再迈开历史的脚步。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象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因此,在这一部分最后,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很显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本质呢?人怎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呢?那就是要批判现存的使人不成为人的制度,批判把人不当作人的法和国家,使人成为国家和法的主人,才能实现自我。

对作为人类幸福和解放虚假关怀的宗教的批判,结合对资产阶级把人类幸福和解放简单归结为宗教解放的理论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两方面的批判及其成果之间有着综合的复杂关系,宗教的解放与人的解放具有深层的关联。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鲍威尔在宗教批判中提出,社会压迫的根源在于宗教。所以,德国人的解放就像基督徒的解放一样,只有通过克服自己的宗教才可能获得。鲍威尔把历史过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归结于宗教。马克思的批判则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压迫的根源在于世俗世界。“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因此,我们用自由公民的世俗桎梏来说明他们的宗教桎梏。

从“关心自身利益”到“利己主义”的转变,它完成于个体人与他人的攀比并且渴望胜过他人的过程中,正是它最终在文明社会中引起剥削和压迫。这些利己主义的奴隶意识的个体,宁要“私人”收获不要分享人性,只有他们才能被压迫并被诱导去默认权利和财富的极端不平等。从那时起,富人和强者就能把他们的统治强加在穷苦不堪的人们身上,赤裸裸的小团体意识和利益此时也粉墨登场,粉饰成了法律和权威。可悲的是,身为奴隶而不知身为奴隶,不仅如此,还大声高呼和神化甚至宗教化现有的意识形态。

因此,马克思认识到做为个体人的主体性和做为类人的觉悟性必须上升到历史的高度,否则人的解放只能停留在历史的现有水平。劳苦大众不是牧羊人而是羊,不像哲学家那样站在抽象的维度去对历史评头品足。在那黑暗的充满绝对精神的时空中,一个人在呐喊,这人就是马克思。

二、对德国制度的批判是为物化的枷锁松绑

“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或组织都无法阻挡的,制度是阶级利益的保证,更是物化的对象,所以一定要向固定的物化了的德国制度开火。马克思对固定枷锁的批判丝毫不逊色于对人民鸦片的批判,愤怒的激情使得揭露工作更加丰满。

马克思指出现行的德国制度所对象化的政府形式在维护一切卑劣的事物,无非是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看是合理的统治者本人的利益,并把支配、统治、占有各色人视为上帝所特赐的蛋糕。当看到法国等国家所具有的尽管不是最好的制度时,马克思眼中德国的现行制度不断暴露出历史的悲剧性,因为丑陋的东西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它总是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着垂死挣扎,并且不断的无意识的丑化自己做为制度维护者的形象。“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它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并且要求世界也这样想象。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并且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就像一个人做错了事,他总是想方设法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如果辩护本身只是为了辩护本身,那么它倒没有那样的可耻,可耻的是他为罪恶辩护、为可耻本身辩护。德国的政府形式在为粉饰太平的制度而辩护,做为形式的不完满的所有者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是认识到了而无能为力,那是对置人民的疾苦于不顾的自我讽刺,那是对历史的严刑拷打。故此,一个成功的政府形象应该是勇敢而愉快地同自己的错误过去辞别,并且积极迈开具有新的历史维度的高贵脚步,去为人的异化的解放而尽力尽责。

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为驱散绝对抽象意识阴霾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在当时的德国,黑格尔法哲学是被当着经典而在大学传播的,其影响力是任何一个大智之人都无法轻易撼动的。做为最有力的理论支持,源其对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已经上升到最主流最普遍的抽象意识。虚幻的抽象不顾现实的人的满足而只是用虚幻的思辨去打发现实的人及其需要,正是这种思辨的法哲学维持着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由此可见对黑格尔法哲学抽象意识的批判就是对现行制度的批判,就是对人的解放所做的理论铺垫。因此,马克思继续扛起了对法哲学批判的大旗,并在此强调了实践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些早晚都要被历史所唾弃的课题。人的落后的意识形态迟早都是要逝去的,但是仅仅扭过头去对其嘟囔几句是远非解决问题的办法。“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武器诚然是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是需要对象化为人的活动才能进行批判,这个对象化的活动也即是人的实践活动。有了理论,还需要有接受并内化为自我意识的群众去实践,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理论才能易被群众接受。在实践中去批判,在理论上去自我洗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

由此可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理论主要是通过三个批判来实现的,那即是:对宗教的批判激起个体人主体性的觉醒,使人对人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达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高度;对德国制度的批判是为物化的枷锁松绑,制度是阶级利益的保证,更是物化的对象,对既得利益的统治阶级的批判,就是对物化世界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为驱散绝对抽象意识阴霾,从而剥掉了继宗教之后的又一层外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冰.科学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读后[J].广西社会科学,1997.

猜你喜欢

批判宗教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