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与和谐社会
2009-07-02李芳
李 芳
摘要本文指出和谐思维方式作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和谐问题的思维模式, 对人们认识和谐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和谐思维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5-01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谐思维,才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和谐思维,简言之就是求同、协调、统一的思维。和谐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合理延伸。辩证思维是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体现,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既重视对立面的斗争,又重视对立面的统一,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集中体现。
思维方式,即体现一定思想内容和一定思考方法,使用于特定领域的思维模式。人类思维方式概括地说有两类: 矛盾性思维与和谐性思维。矛盾性思维是一种注重事物的两极对立,强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和谐性思维则是主张从对立面的同一中去把握对立面, 强调事物的亦此亦彼, 此彼相通。总结人类历史经验, 无论人自身,还是人与自然、社会, 惟有和谐思维才能产生美。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和谐则更能为人自身及社会创造幸福和美好。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和谐思想有着基础的地位。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豍而和谐思想就是在揭示这个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图景过程中孕育生发的。和谐不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是所有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由无序到有序、由纷乱到协调的关系,是通过差异和斗争获得的新的统一和新的进步。
和谐思维方式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系统和生性。系统的和生性, 包含两层涵义: 一是和合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异质差分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是系统的和合会凸现出新的性质, 创生出新的事物。以此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就必然把和谐性、平衡性和互补性当做人们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和处理矛盾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
第二, 差异和合性。“和”作为多样性的统一, 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 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谐, 和谐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 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这就是“和”与“同”的本质区别。以此为特点的思维方式, 就要求我们把差异性、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作为和谐的被扬弃了的内生要素来看待, 并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和谐, 在和谐中把握对立。
第三, 主辅序级性。任何事物必然呈现出“乾阳为主、坤阴为辅”的等差层级状态, 这是事物有序和谐的结构特征。相反, 事物内在对立面或诸要素的平面状态, 是与事物的和谐发展相背离的。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在其内部总是逐步分化出有序的层级结构, 这既是事物和谐性状的表征, 也是事物和谐演进的条件。和谐在本质上就是这种等级层次的有序性和流动性, 它和混乱无序以及绝对均同是相对立的。基于这种特点的思维方式, 就必然把“序级”性看做是事物和谐的常态, 并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和评判是非。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 只有在健全的法制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确立起一个合理的等差序级结构, 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真正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 生生平衡性。和谐既是一种“动”的过程, 也是一种动态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封闭僵死或阴阳失衡都是与和谐相对立的。根据事物和合体的这种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平衡的本质内涵以及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 把平衡看做是生生不息的相对平衡, 并善于在不平衡中把握平衡, 在动态的相对平衡中促进事物的发展。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只能站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什么程度。”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 由斗争性思维向和谐性思维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邓小平的和谐思维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产物, 其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经济建设代替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中,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为了用谈判方式和平地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 保证国家建设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创举。
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任务,选择、转变或创新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豐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矛盾凸显期, 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这种现实, 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最重要的是研究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而是同样充满了矛盾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靠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解决矛盾,而这必须依赖于和谐的思维模式。和谐社会是和谐思维的体现。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也是一个矛盾共同体, 只有组成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达到相对均衡, 各种矛盾处于非激烈对抗状态时, 社会才会处于相对和谐状态。
和谐思维方式是创新和谐社会实践方式的思维活动,须按照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运动程序进行,它对认识、行为和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社会实践方式在头脑中的内化, 对人们深化和谐社会认识和指导人们的和谐社会实践有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量大面广, 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体现辩证法全面性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对在实践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光明日报》2007 年5 月15 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