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研究
2009-07-02陆静
陆 静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人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只有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使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活动、社会氛围等方面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做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45-02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受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常常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中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引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方针与思想保障。”[1]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大学生在理论上理解核心价值内涵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渗透到相关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
(一)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渗透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六门课程整合为四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要教育内容,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展开的。因此,《基础》课教学要紧密联系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背景、内涵等问题进行讲授,让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其他三门课程也应在教学内容上做好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对教学内容的讲述过程中要做到明确要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分析热点、讨论疑点,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对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为。教师应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演讲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道德情境做出判断和抉择。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既能反映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以实践活动为契机,使大学生在现实中领悟核心价值内涵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他们成为社会成长中的主动者。”[2]高校要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军训,到相关工作岗位实习,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公益劳动,参加居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新问题,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价值的正确取向,强化价值观的内化、巩固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从而丰富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使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核心价值内涵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载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大学校园应以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节、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感,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3]因此,校园文化务必使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能力,知荣弃耻,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学校日常管理,为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使学生无论在身体、心理、知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管理体制的各个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高校首先应该从自身的管理进行思考,完善体制,要建立完整的、科学的、高效的现代化学生思想行为监控系统,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要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评价体系、政策调节、制度监督、法律约束与定量监控系统信息和数据结合,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对于学生而言,要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违背了就要受处罚。
(二)管理形式多样化。制度规章和纪律的约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保障。但由于规章制度等具有强制性,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学校特别是负责管理工作的教师应采用多种办法,保证这些规范的顺利实施,并逐渐使这些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思想和行为。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等等。在切实的活动中教会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守真理,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加强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价值观培养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自身形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充满信心,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基础。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教育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加强社会舆论,为核心价值观培养营造社会氛围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优化社会大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改革取向、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好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心理氛围,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导向和诚实守信、文明守法、融洽和谐、和衷共济的社会心态,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逐步树立和坚定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发挥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手段,同时加强社会氛围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