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亚文化辨析
2009-07-02周强柴玮钢王少梅
周 强 柴玮钢 王少梅
摘要:研究和讨论现代大学生亚文化,是因为作为青年这个群体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他们所追求的和崇尚的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未来和发展的去向。所以,应挖掘其积极的向上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大学生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找出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在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并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目标,是教育理论界所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亚文化;主文华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24-02
长期以来,亚文化一直被视为另类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处于主文化的排斥状态,也与其构成对抗性。随着文明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在民主运动和现代思潮的推动下,文化逐渐摆脱政治、经济的束缚,拥有了高度的自律性,其内部本身也进一步分化瓦解,各子系统为争取合法性和话语权,尖锐地对立冲突,使过去被忽略和否定的亚文化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阶段的特殊群体,其亚文化现象并不简单的是一种与主文化相偏离和对抗的文化,它的存在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可引导和开发的教育资源是值得学界关注的。
一、大学生亚文化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学界没有继续针对亚文化进行集体性的专题研究,而只是把它作为中介文本和重要材料,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被不同地阐释。而对于大学生亚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在一些相对的领域中的尝试,甚至一些对亚文化不甚了解的人还会经常犯一些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错误;只要一提起大学生亚文化就武断地将其视为模仿流行明星同性恋、摇滚乐、吸毒等等有违于人间正道的东西。诚然,由于社会和历史向前高速的发展,亚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也是越来越广阔,但大家绝对不能把一切消极的、颓废的东西都归结于亚文化,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因此,今天我们来研究和讨论现代大学生亚文化,就是要将其中的积极的向上的部分挖掘出来,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大学生亚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找出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在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进行教育创新,并最终实现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目标。
对大学生亚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本质特征无论是从外在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条件来看,体现的尤为明显的就是创造性。它的产生是该群体每个成员的价值体系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主体面对现实生活的多种选择。它大到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小到当遇到不期而遇的客人时的言谈举止,而对于大学生亚文化而言,学生中的小群体文化就是次亚文化。大学生亚文化团体的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于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性格开朗、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大学生亚文化的自我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意识更加强烈。虽然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最新的社会思潮却又最先在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体现出来,会与高校现存的文化环境不同程度地产生矛盾。这在现实大学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诸如商业文化和运动文化,这完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创造,体现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同时,大学生亚文化的创造性是大学生个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亚文化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重视亚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外在因素
所谓创造力乃是主体的潜在创造力被激发而从事创造的情境动机,并因此而成为前创造力,产生以创造产品的形式为标志的现实的创造力。著名创造力理论家吉尔福特认为,每个人先天都具有创造力的潜能,只是程度有差异。这种潜能需要某种情境的激发,这样的情境包括成功的欲望、改变现实的需要、对专业知识的热衷和与人攀比等方面。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潜能的激发还需要其极强的自我管理、自我制约能力,以便使自己的精力能够专注于某一研究工作。创造理论同样认为知识储备是发展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基础,不可能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作为一个人能力的最高体现,它更加需要大学生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我们知道,即使“格式塔”理论中的顿悟现象也不是学习者凭空创造的,它是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迸发出的创造火花,同样需要知识的大量储备。大学生亚文化是从有相同兴趣与爱好的大学生自发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虽然全国都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但结果多是为学生又增开了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这样,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精神空间——亚文化群体,就真正成为他们释放自己精神压力,发展自我的世界。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专注于某一项工作,即使对提高学习成绩是无益的,但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关键是内在的潜力能真正得到激发。詹姆士说过:“我们从清晨起床到晚上睡觉,百分之九十九的动作纯粹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这段话深刻地表明,每一个人都具有非常大的创造空间。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法国的布尔巴几学派。19世纪中叶,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振兴法国的数学,决定重新编排“数学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并定期举行学术研讨活动,倡导学术自由,每次都是大家共同对一个人编写的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反复地进行修改。更难能可贵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直到新的“数学分析”版本引起大家的重视,看到该团体的成员频繁地在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个学术团体才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人们猜测的谜。因为他们发表文章的署名是“布尔巴几”,所以后来便称之为布尔巴几学派。正是这个亚文化团体振兴了法国的数学。由此,亚文化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二)重视亚文化是引导和形成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内部因素
在创造力培养问题上,我们不否定先天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但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决定一个人创造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亚文化之所以存在,前提就是在亚文化团体中,成员的观点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视,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团体之中都能找到自信。尽管这样的团体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共同的风格,只是简单的兴趣与爱好或出身条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著名的学习理论家赫尔认为,习惯的形成是学习者自身的驱动力不断得到还原的结果。他强调学习思考的自我驱动力应得到不断强化。大学生在亚文化团体中的言行,不论重要与否都能得到重视,这就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我驱动力就能得到不断加强。
人表现出创造能力的最根本的心理因素就是他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自信心。如果行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没有强烈的自信心,则这种行为是盲目的、被动的。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即创造。大学生能够真正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把复杂的事情做好,把简单的事做得更有创造性。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大学生不可能完全从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找到自信,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真正与教师平等交流。有人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意指大学生在刚刚人学时都具备了比较好的知识基础,但4年后大学毕业时,他们却普遍存在知识不少而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学校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坚定的自信心,一切创造性行为的发生都基于对问题的解决的多样化选择。大学生如果对自身有极强的自信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尽可能地尝试更多的办法。其实尝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综上所述,大学生亚文化瓦解了一切社会界限,拆除了既定的文化壁垒,而导致了社会文化“零点结构”的生成。在这个世界上寻求自我认同和进行自我建构,则需要一种和谐的秩序。将大学生亚文化中蕴涵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下拯救出来,克服其越轨和无序的消极后果,就势必要解决一个悖论:既要保留它的创造性维度,又要赋予它秩序维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学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理论界需要研究、关注、关心的后现代文化政治的社会控制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