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内因
2009-07-02王威
王 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联系日益紧密。把深邃的思想文化融入城市广场设计,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在城市广场设计中,要依据文化主题和广场设计结构的整体协调、空间形态的立体处理、人性尺度的追求和生态效益,坚持以人文本、地方特色、效益兼顾的角度分析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将文化特色融入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优化城市空间。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本土特色;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50-02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联系日益紧密。从人们集会、交通集散、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和文化宣传的行为,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角度分析,将城市广场理解为一个与历史文化相融合,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物化体现。城市广场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
一、城市广场设计的基础构成要素
1.城市广场设计对象特征与空间属性
城市广场设计要体现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地点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城市广场设计的布局选择具有城市整体性布局,以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为设计宗旨。设计应依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历史文脉决定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的位置,与城市规模、人口分布和广场的功能定位相协调。
空间属性表现在对城市广场的面积分析。城市广场的面积由城市规划的规模和设计文化决定,依据设计法规,小城市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0—2.0公顷,大中城市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左右。城市广场面积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高层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适当地配置面积较大的广场。
2.城市广场设计与大环境的关系
营造手法集中体现在设计对象与宏观环境的关系。城市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在空间营造上,广场四周的建筑物低、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天安门广场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天安门广场的东西宽为500米,南北长900米。两侧的建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并且在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等元素,广场中央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体现了广场的文化,使人并不感到空旷。
二、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建构
1.城市广场设计的本土性
城市广场的整体环境设计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设计中要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尊重历史、借鉴古今文化,让文化与广场环境设计相结合。在城市广场中提供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开设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以达到遮荫避暑,绿化美化,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并且配置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城市广场雕塑在阐释城市特征,表现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格等方面匠心独运。令广场文化的内在品格得到凝聚、激发和突显,撼人之内而迸发于外,让审美活动激动起来。
2.城市广场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广场设计要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符合各种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城市广场交通流线组织以城市规划和文化为依据,协调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应考虑到人们的集体参观、浏览以及休息为主要内容,要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或少设车流,形成自由轻松的场内步行便道,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在城市广场中休闲娱乐。
三、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原则
1.与人类生活方式多样化相适应
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多样化,由此而产生城市广场功能多样化。城市广场是相对于政治集会、商业、休闲等功能性比较突出的广场空间而言。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广场文化在城市广场中成为重要的内容。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它包含的内容:在广场上开展的专业或民间的艺术性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绿色文化,运动文化,艺术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等文化生活;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这些广场文化都是显示城市广场个性的具象。同时,各城市区域、风俗文化的表现也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一种形式。
2.文化的可持续性
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城市广场的改造也就体现了各个时期文化的持续发展的轨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孕育的广场会有不同的风格内涵。把握城市广场的主题、风格取向,形成广场鲜明的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将直接影响广场的生命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特色,各种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城市广场的一大亮点。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对本地文化和各地外来文化起到了传承、开拓、创新的作用,对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也达到了聚集、交流、引导的目的。文化广场活动,集文化、学习、娱乐、休闲、交际于一体。这种在公众广场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以此作为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和交流方式。
3.体现城市广场的设计宗旨
体现城市广场个性化,把握和体现城市设计宗旨。通过开发地方的文化资源,展示地方的文化特色,突出民族的区域性和文化的地域性。在开展各种广场文化活动时,将地方性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山歌、地方戏剧)引进广场。引导各层次的群众走进广场,在广场的空间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主题活动,将形成巨大的辐射效应,广场亦充满生机活力。文化广场活动的组织应当从居民的真实情感和实际需要出发,在人群当中集聚积极向上的民间力量。例如,西安市大雁塔广场。作为1 300多年历史建筑的大雁塔将广场中心轴三等分,进入广场映入眼帘的为八座大唐文化柱及两座万佛灯塔,象征万佛归宗,堪称广场北门户。中央为主景水道,唐代八大精英人物雕塑环绕水景四周;四处石质牌坊为广场的东、西、北三个主要方位;现代唐风的商业建筑分布于广场东西两侧。整体设计概念是以能突显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为主轴,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利用南北高差9米,广场设计九级踏步,每个台阶五步,每级水池有7级叠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把古西安城的文化个性和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历史遗迹融为一体,使历史文化得到最好的延续。
四、结论
城市广场设计与文化密切相关,城市广场设计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文化发展的持续性推动了城市广场设计理念的升华,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环境工程、行为心理学等知识,结合自然、人文、居民、城市等现代文化广场设计基本原则,展示多功能的特性,通过对“物”的设计反映“人”,创造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广场设计与文化相融合,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优化城市空间。设计以独特凝固的艺术设计语言诉说着城市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