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印两国投融资环境比较分析
2009-07-02李丽
李 丽
摘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印所处投融资环境非常相似,都是被投资的对象、主要的受资方。通过两国投融资环境比较,对于中国更好发挥国际竞争力,更多更快更好地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中印在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科技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应从以下方面改善投融资环境:优化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印;投融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81-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仍不是很明显,改革推进乏力,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不仅对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还将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促进区域金融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印的投融资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改进投融资措施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建议。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资金或其他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经济活动。投资和融资是同一经济活动因经济主体不同资金流通的两个方面,投资者投资的过程,另一方面融资者也获得了资金。尽管投资者与融资者的根本目的不完全一致,但实现双方目的的空间却是统一的。因此,投融资环境应是有机整体。因此,本文所指的投融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客体,是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的统一。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一定时期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二、中印两国投融资环境的比较分析
(一)主导产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制造业驱动与主导,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服务业为主导。中国2004年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2.9%、31.9%,印度在2004年分别为26.1%和52.2%。中国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动员资源——将国内储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15年,但较低的人力成本、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印度的服务业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印度的软件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中国的服务业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但只有40%左右。制造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如同服务业务对印度的重要性一样。
2005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印度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包括:放松管制,改革许可证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危险化学物品等领域以外,其他产品不再进行许可证审批;改革公营企业,鼓励私营和公营企业展开竞争,使公营企业提高效率;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少各种非关税壁垒。
(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印度,这可从中印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看出(如下页表1所示),中国的GDP增长率、人均GDP、外汇储备和GDP均高于印度,而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印度,但两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的成就比印度大得多。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比印度高一倍——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在25年前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无几。2001—2003年期间,中国占世界GDP总增长的25%(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力平价计算),这相当于印度在同一时期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的3—5倍。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7%的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
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可以用来评价公民的购买力,购买力越高对企业投融资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判断投融资环境的好坏不仅会从供给角度来考虑,也会重视市场需求,中国在此项指标中优势非常明显(参见表2)。但是,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工资上印度更具竞争力,若未来印度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造成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所吸引到的投融资将来转而投入到印度市场。另外中国在机床市场价值、零售总额和轿车销量上也都优于印度。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交通、通信、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外国投融资者不仅继续热衷于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融资,而且开始将目光转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印度而言,中国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投融资硬环境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几乎都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就是其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发展的严重滞后。事实上,虽说印度IT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但其持续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掣肘。
德国欧亚咨询公司对德国部分企业进行了一次中印投资环境的对比调查,在企业决定投融资地点的六项关键要素的评比中,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分数远远高于印度(参见图1),仅在运输成本上,中国的得分稍逊于印度。
(四)融资方式
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完善。印度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其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而且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中国银行业,从而使印度银行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融资方式上即:中国企业更多地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印度企业则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由于民主政体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透明度较高,使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融资者更友好的司法体制,最终使印度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这样,它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
印度资本市场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风险投资高速发展,2003年已位居亚洲第2位,远远超越了中国,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创业资本中心,孟买也正在谋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印度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技术产业,印度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的高科技企业。
(五)科技、教育
中印教育理念不同,人才投入侧重点不同。印度信奉精英教育,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在高等教育上投的钱远远多于在初等教育上。结果印度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国家数一数二,但基础教育薄弱,受教育的性别差异较大。中国更重视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同印度相比,成人识字率较高,受教育的性别差异较小。这种差别可以解释为何印度软件业如此发达,而每千人中使用电脑的人数却远远少于中国。因此,印度虽然重视高等教育,但由于人口规模和高等教育规模比中国小,其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中国多。表3是三系统和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印科技论文数。从表3中可知,中国在SCI,EI&ISTP发表的论文篇数和占比远高于印度,中国位居第二,印度位居第十二,SCI收录中国的论文篇数和占比都是印度的二倍,位次也远远高于印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优化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加强银政、银建合作,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经济建设对银行资金的融通力度,是投融资体制的创新要求。政府应该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类经济建设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小城镇的建设。要加强银政、银建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银企“双赢”。中小企业、中小城镇也要积极创造适合贷款要求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主动配合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以获取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支持。
对政府而言,仅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经济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大力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主动、融资成本更低。
对于政府支持和希望大力发展的行业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鼓励和帮助这些行业发行企业债券,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这些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巨大潜力,这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融资机会。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投融资环境
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改善投融资环境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吸引外资而改善投融资环境,而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改善投融资环境要使全体人民受益,尤其要使贫困人口优先受益。因此,政府改善投融资环境的政策也应该同减贫政策结合起来,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强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之下,低收入的农村人口反而要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相比之下,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城市人口实际支付的教育费用还要低一些。要扭转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政府向农村的转移支付,纠正不公平的财政分配取向;二是要发挥市场的资源调动效应,吸引社会资源投融资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要针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消除限制、取消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的各种限制和歧视,为贫困人口就业提供信息、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三)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四)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服务业发展
借鉴印度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战略模式,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的经营环境,加大对服务贸易的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服务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