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课例与评析
2009-07-02张敏陈小芬
张 敏 陈小芬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以《秋天》为题,让你来作一幅画,你会选择哪些景物来作素材?
生1:火红的枫叶。
师: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正是秋天的使者。
生2:我会选择金黄色的落叶、金黄的稻谷来作素材。
师:嗯,一片金黄,色彩绚丽,秋天,让人充满希望。
生3:我选择果树。
师:是的,春华秋实,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生4:农民伯伯收割的情景。
师:哦,你跳出了老师问题的限制,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景物,你想到的是人物,你认为在这些景物当中,不可缺少人物的活动,对吗?(生4点头)
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说出了各种各样的景物。那诗人何其芳是选择什么景物来描绘秋天的呢?
(二)读秋
(承上问,请同学们看课文,划出诗人选择的景物)
生5:诗歌的每一段都写了一个景物,分别是江面、草野。
生6:第一节中诗人写到的景物有露珠、幽谷、镰刀、瓜果;第二节有冷雾、乌桕叶、芦篷、白霜;第三节有草野、溪水等。
师:对,你说的景物,有的是代表秋天的,有的是代表乡村的。看来,这是一幅乡村秋收图。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屏幕显示已标好了重音、节奏的诗歌原文,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之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节。其余的同学请倾听:哪一位同学读得特别好?待会儿请你点评,可以说说他是哪一句、哪一个词演绎得好?
(朗读后,学生们鼓掌)
师:掌声为谁响?掌声为哪一句响?请你夸一夸。
生7:我想夸夸曹超然同学,他在读“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时,把“飘”字读得很有韵味,让人觉得伐木声真的很飘逸。
师:你能否来个模仿秀?(生模仿)
师:你觉得自己模仿得像吗?
生7(腼腆地笑):不像。
师:曹超然同学,请你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曹超然:“飘”字要读得慢一些,轻柔一些。
师:哦,原来朗读时,要注意轻重。有的词要读得轻柔,有的词加了重音的,要读得重些。你可否再示范一次?
(曹超然再读,生7 再模仿读)
师:同学们还想夸夸谁?
生8:我想夸夸朱阗田同学,她在朗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时,停顿准确、恰当,让人听得特别清楚。
师:你的评价也很准确、恰当,告诉了我们朗读要注意的第二点:适当的停顿确实能让人听得清楚、听得分明。第三节中有一句的停顿似乎有些棘手,哪一位同学能把它读好?
生9(读):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生10(反对):老师,不对。应该读成“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师(微笑,问生10):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0:因为溪水不是因为枯涸变得清洌,而是因为秋天水位下降露出了石头才显得更清洌。
师:你说得对,联系诗歌内容来断句,这种方法很值得学习。(转向全班)还有要夸的人吗?
生:我想夸夸蔡中昂同学,因为他在朗读最后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时,声音非常舒缓,给人余音绕梁之感。
师:对呀,诗歌到了收尾时,思绪变得朦胧而悠长,所以,蔡中昂同学处理得很好。老师还注意到,这一小节有一个问句,“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留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问句该怎么朗读?
生11:应该用升调,还有,声音要轻、慢,以引人思索。
师:说得好!可否一试?(生11试读)
师:请你评价他的朗读。
生12:我觉得他的声音轻重把握得不错,朗读轻轻地,慢慢地,把大家带入了思索的空间,这点很好。可是他的停顿似乎不自然,我们小学老师说过,停顿要做到“声断气不断”,他的“气”断了(众笑),有点不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声断气不断”,确实是朗读的技巧之一。同学们再看看,这个问句有几问?(两问)
师:那么,应该两处都读出升调来。来,我们一起来试试,问句后面停顿的时间要稍久一些。(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们不仅注意了问句的升调、关键字的重音,而且语速的快慢处理得很好,越到后面,就越慢越轻,所以老师都沉醉在你们的朗读声中了。再给老师一次聆听的机会,我给诗歌配上音乐,请全班齐读(配乐)。
(三)品秋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读诗,老师就像在听悠扬的乐曲一样。高境界的朗读除了掌握朗读的技巧外,还应该和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请自读诗歌,找出你喜欢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或者,说说你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
生13:我最喜欢“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情景。
师:是啊,诗人把没有生命的“镰刀”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写,就格外生动。那么,“饱食”应读成重音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13读)
生14:还有“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也用了拟人,栖息,本来多指鸟类的停留、休息,现在用来描写秋天,表现了秋天给农家带来的勃勃生机。
生15:我补充,秋天是以肥硕的瓜果的形式在农家停留、休息的。
师:生14懂得利用注解思考问题,这个习惯很好。生15很善于联想,联想和想象是诗歌必不可缺的两个翅膀。读诗和写诗,都离不开它。从“栖息”这个词语里,同学们还能联想到什么吗?
生15:栖息,让人想到鸟儿累了,归巢了,于是感觉农家的生活很松弛,很闲适。
师:从景语中读出情语,好!
生16:我喜欢“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的“飘”字,因为它写出了山谷的安静。
生17(迫不及待地):用上“飘“字,仿佛幽谷把伐木声变成一种气味儿,好像我们肚子饿了时闻到的饭香一样,这样写,显得更空灵,更有诗意。
师:你打通了听觉、嗅觉,两种感官互相变换,何其自由!
生18:老师,我不理解“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如果缩句,就变成了“收起影子”,如何理解?
师:是呀,怎么理解?
生19:收起的不仅有鱼,而且有乌桕叶,还有影子,说明大丰收!
师:哦,一网打尽?
生20:注解中说,乌桕叶,略呈菱形,秋天变红。加上水光潋滟,叶子就金光闪闪,很美。诗人写渔人打鱼,却写到乌桕叶,是为了让诗歌更美,更富有诗意。
师:那好,假如你作诗,渔人网起的可能是青鳊鱼,可能是乌桕叶,也可能是影子,你会选择什么?
生20:选影子。因为,第一小节写农家的丰收,这第二节写渔人“游戏在渔船上”,很可能渔人早已鱼儿满仓,此刻打鱼撒网,网中有鱼无鱼已经并不重要,只是心满意足后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让人感觉到很悠闲。
师:真了不起,你联系了下文“游戏”一词,抓住了诗歌的意境!同学们,不要担心渔人网起的是“影子”会不会遗憾、沮丧,唯独网起的是影子才是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富有诗意的,能引人遐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
师: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21:老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
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是写谁不见了?
生21:放牛郎。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放牛郎何处去了?
生21(笑):太直接了,不含蓄,缺乏诗意。
师:与放牛郎一起失踪的还有笛声,笛孔。怎样的笛孔?
生21: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师:诗人用语是否累赘?写了笛声不见了,又写笛孔不见了?
生22:不累赘。“笛声”从听觉角度来写,是远远就可听见,而“笛孔”是从嗅觉和触觉角度来写,是近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得到。
师:哦!原来还有不同层次。那么,这个问句是谁提出来的?请读最后一句。
生22:是牧羊女。
师:这是牧羊女的心事。她的心事是什么?
生23:老师,我又有一个问题,第一小节写农家的丰收,第二小节写渔夫的丰收,都有丰收,那这第三小节到底写什么?
师:这第三小节啊,也有丰收,牧羊女的心事,就是她在梦想什么的丰收。(众生窃窃私语)
师(笑):大声说,无妨!
生(齐声、大声地):羊毛!
师(无奈地,提示):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生恍然大悟,紧接着羞涩地哄笑)
师:牧羊女是在渴望感情的丰收啊!这种感情是明朗的还是朦胧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24:朦胧的。从“梦寐”一词。
师:诗人写情感也很高明,最美的情感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好,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生读)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它描写了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幅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赞美。
师:对,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赞美秋天吧!(配乐齐诵)
(四)写秋(颂秋)
诗人何其芳是这样赞美秋天的,你会如何赞美呢?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用诗的语言写出你心中的秋,绘出你眼里的秋,写三两句也可。(课件,配乐)
(写完后交流)
生25:枫叶在树林中飘飘悠悠地坠下来,落在地上,将乡间小路染成金色,林中几声寂寥的鸟鸣,使秋天更美了。
师:以动写静,不错。
生26:茫茫秋雾连成色,绵绵群山五棋中。(众生惊呼、赞美状)
师:有古典韵味,而且叠词用得好。
生27:我仿写课文:公园里的树叶飘然而下,那火红的叶子静静地躺在椅子上,我拿起一瓣叶子感受秋天的喜悦,秋天藏在公园里。(众生笑)
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已经学会用诗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用诗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只要你拥有诗的眼睛、诗的心灵,那么,这个世界就必定是充满诗意的。不管将来你的学习多么繁忙,或你的工作多么劳累,都请牢记诗人荷尔德林的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作业
背诵此诗:积累写秋的诗句。
点评
诗歌教学与当代的诗歌创作一样,往往受到太多的语言哲学的诱惑,导致一个致命的误区:那就是把语言作为教学和创作的唯一本体,而忽略了华夏美学悠久的“诗言志”传统的合理地位,从而造成诗意和诗心的丢失。大多数教师也津津乐道于诗歌语言的神奇魅力并止于诗歌语言。本课教学的亮点就是对这种语言神话的超越,它不止于语言,而是把语言作为通往诗意和诗心的幽深秘道——抵达诗人的心灵,并为读者(学习者)收获一颗珍贵的诗心。正是由于这种可贵的诗歌理解和由之而来的教学设想,才出现了本课的许多精彩的互动。在读秋——品秋——写秋的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中,教学者是在步步超越语言、步步抵达心灵的过程中完成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抵达诗人的心灵,同时还是抵达自我心灵的过程。因为,就心灵的本质而言,每一个人都是诗人,重要的是把每一颗诗心从每一个凡者的躯体里面呼出。而这一点,从教师的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出来。
但是,任何一种过于强调既定教学环节的现实教学情境,几乎都犯有预设性过强的模式化倾向,本课也不例外。因为在本诗的教学互动中,明显看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强大,学生的所有回应似乎都落在了教者预设的囊中,这本来不失为一种教学智慧。可遗憾的是,同时也失去了非预设性教学带来的种种意外的惊喜。须知一花一天堂,一首诗原本就可以是一个浩瀚的世界,它的边际原本是无限的。就此而论,如何把一个教师的既定教学设想与具体教学情境的非预设性效果结合仍将会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想。(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