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与尊重 勇于超越与重构
2009-07-02马水娟
马水娟
摘 要: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期望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更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创造者。可是新教材使用以来,对此不太适应的教师还大有人在,就新教材使用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材二度开发应基于理解与尊重,勇于超越与重构。
关键词:教材;二度开发;重构
小学科学教材的二度开发,即对小学科学教材的适度重组,改造。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这为教师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创造了可能,而教材的统一性与地域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的矛盾也体现着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的必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新的课程观,既要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一、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科书改变了原有的内涵和形式——不再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而是赋予了新的含义。确切地说,教科书是并且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期望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更是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创造者。
然而,新教材使用以来,面对这种“开放型”教材不太适应的教师还大有人在。
现状一:主体性知识缺乏
新教材融入了一些中学科学知识,与原教材相比,挖得更深,充分体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学思想,这使一部分教师感觉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上起课来底气不足。
例如,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一课,教材提示,为了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水更快地结冰,可以在试管外面的冰里撒入大量的盐,于是就有学生不解:“老师,为什么要加盐呀?”可是,我问了许多一线的科学教师,他们也难以解释,在教学中尽量回避。
现状二:奉教材为圣经
一部分老师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上课就是精心的教教材。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开放性”如何开放成为这一类教师的沉重负担。我想,选择这种做法的老师,有必要深思:尊重教材,我们要尊重什么?我们是否理解了教材?依样画葫芦就是尊重了吗?
现状三:全方位“背叛”教材
这类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过于死板,用教材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教材,于是,不理解编者的意图,甚至不管实际,大肆修改教材,随心所欲的“背叛”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进行教学。这在我们平时的研究课和公开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且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用教材教”。选择这种做法的老师,我们有必要追问:这是“用教材教”吗?尊重教材与尊重学生矛盾吗?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新教材本身还处于不断修正期,需要更多的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课业负担重,没有精力对教材作更深入的研究、创新;再者,一部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本身的知识体系存在缺陷,没有能力对教材作二度开发。重新梳理、建构对教材的正确而理性的认识显得刻不容缓。
二、基于理解和尊重
教材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并非不顾一切地抛弃教材,理解和尊重是教师处理教材的首要原则。理解与尊重,即意味着首先需要科学地对待教材,不是奉教材为圣经,但也决不是轻易地背叛教材,理解与尊重,还意味着需要科学地解读教材,深入钻研教材,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框架结构,而不是盲目地改动。
《比较水的多少》是一节比较典型的课,上公开课的教师也比较多,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执教了这节课。下面是教师在“多多少水”这一环节的设计。
师:我们已经知道3个瓶子的水谁多谁少,但是怎样才能知道2号瓶子比1号瓶多多少水呢?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教师出示量筒,教学如何使用量筒,并让学生具体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出示量筒的时候,显得有些突然。教师直接删减了一个环节——自制刻度线测量一个瓶子中的水差多少。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活动?翻开教参,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段话:“水的多少的比较,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本课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重新经历人类发明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过程。”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进行几瓶水多少的比较,而“多多少”的描述轻轻一点就引出了量筒,这是对教材的误解,缺少在此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过程。
从上述片断中可以发现,教学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处理教材的随意性较大。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我们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研究教材、解读教材。面对教材,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①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意在熟悉教材的编写内容;②为什么这样编写?意在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编写理念有一个深入地探寻;③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这三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惟有以这般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
有些教师打着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二度开发”的旗号,对教材采取几乎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一种盲目自大、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当前“用教材教”这一做法的任意曲解。教材是教育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作为使用者的老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编排意图。
三、勇于超越与重构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师本身即是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可以结合教材,二度开发。
六年级上册《拱形的力量》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活动“搭一个瓜皮拱”,用来模拟人们用砖、石块建拱的活动。教材中用了圆形的西瓜切成5块,来搭建瓜皮拱。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西瓜本身比较湿滑,切开的西瓜块之间由于磨擦力较小,很容易滑下来,造成拱形的倒塌。这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拱形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拱形不牢固的假象。课后,我选取了不同的材料进行了实验,发现用冬瓜效果略优于西瓜,但也比较难操作,最后选用了柚子,才真正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处理只是对教材进行重构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还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编排顺序等,使之更适合教学。
总之,“用教材教”就应基于理解与尊重,勇于超越与重构。比较科学、审慎的方法应是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而,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度开发。
参考文献:
[1]沈超.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课程执行力[J].小学数学研究,2008(1),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