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十种策略
2009-07-02韩民
韩 民
摘 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起着认知作用,非智力因素起着动力作用。学业水平不佳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在学习态度、行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力的不足所抑制,要让他们学业顺利完成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学习动力必须经过有意识的激发与强化。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力;激发动力;有效策略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动力因素的制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动力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情感、意志等因素,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维持、调节等功能的动力系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本文介绍十种实用策略与教育同仁交流。
一、形成正确认知的策略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亦是自为的动物,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认知。
1.正确认识学习
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认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让学生知道只有自己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精于梳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增长才干、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机会。
2.潜能认知法
让学生从认知层面上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能,有获得成功学习或取得更优异成绩的可能。只不过是由于多次学习失利,在心理上开始对自己进行否定,进行了自我设限,束缚了自己的发展,学习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罢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有点挑战性的问题,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强化自己拥有潜能巨大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进行积极归因的策略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把学习成功归之于个体自身的能力与努力,这就会使他们感到自豪、骄傲、充满信心,将失败归之于任务难度、运气、学习环境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为力的感受。因此,归因倾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内部归因,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业成功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学业失败主要取决于个人努力因素,继而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达到增强学习动力的目的。
三、强化成功体验的策略
人生来就有“趋乐避苦”的天性,心理学家奥苏倍尔指出,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信心倍增,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热情,而失败的经验往往使人丧失信心,失去兴趣,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毫无疑问,成功学习后,学生固然承认努力因素,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较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针对班级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后练习、作业等必须体现不同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因材施教。比如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问题难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完成了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问题就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能够更容易地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核心的方法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便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增进师生情感的策略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在感情方面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这份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激励教育的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近几年来,笔者借助于成功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专题报告或演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作的《做成功的自我》专题报告,唤醒学生心中的强大自我,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管理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己、超越自我。当“我们比我们想像的走得远”、“我是一切的根源”、“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些理念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南时,就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及时反馈的策略
及时反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以便查缺补漏,发挥反馈的评价、激励、强化和导向作用。课堂上随堂练习一般要在下课前提供反馈;及时讲评作业,有针对性地指出作业或测试中存在错误的原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并及时反馈测试结果;每次测试结束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成败所在,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知道自己的学习状态,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激起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的愿望。
八、营造氛围的策略
营造合理的竞争氛围主要是指在不影响和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在班级内或学校内举行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营造适度紧张的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任课教师除通过利用小测验来巩固学科知识外,还要精心设计各种灵活多样的竞赛,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相抢答,对获胜组应给予适时的鼓励,全班学生鼓掌庆贺。这样,获胜小组的成员都可以分享到成功的快乐,即便是失败了,因为有其他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单个成员也不会有过多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学校可以举行学科竞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等活动,通过评比、表彰、发表获奖感言、领导讲话等形式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九、目标引领的策略
目标是构筑成功的基石。培养学生在做事情之前,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当学生给自己定下目标之后,目标就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是学生努力的方向,也是鞭策学生学习的力量。目标给了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子,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学习的目标设置在对学习动机激发方面有着引领作用。目标作为动机激发的一个诱因起作用,没有目标,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师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由于学生认知需求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树立的目标也要因人而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明确的可行的目标,当学生对学习目标做出承诺时,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学习动力就会大大增强。
十、榜样示范的策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足见榜样的作用。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的教师要求学生要积极上进、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到积极上进、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身教重于言教。在信息社会里,资讯如此发达,并不缺少空洞的“大道理”,缺少的是真正身体力行的践行者。如今,口头的说教已经苍白无力,惟有以身示范,用教师的好学、乐学、会学行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同伴成功的榜样示范作用。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指远远超过自己学习水平的示范,而是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否则,他们会觉得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达不到理想目标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时,就会增强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心,认为自己也能出色地完成相同或相似的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闫益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N].新课程报,2007-7-30(A2)
[2]韩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辽宁教育,2007(10):21-22
[3]冯振飞.实验·探索·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42
[4]韩民.我会学 我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5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