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化环境下中国式雕塑体系的构建

2009-07-02朱连城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0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式雕塑

朱连城

摘要:当我们雕塑艺术步入后现代社会之时,面对着国际潮流上西方当代雕塑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式、新观念、新走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面上生吞活剥式的摹仿和挪用,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丧失民族自我。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峰,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回望我们的民族本土文化,探索出一条具有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具有我国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当代的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理论,使我们的当代雕塑能够充满自信地站在国际艺术的平台上与西方对话。

关键词:当代;中国式;雕塑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4102お

中国古代传统雕塑以其独具的品质风貌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它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整个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根脉相系,形成了绚丽多姿,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遍及祖国大地的雕塑遗迹,犹如一座座蕴藏丰富的艺术宝矿,期待着人们对它进行开掘和利用。

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的强势文化蜂涌而至,使我们的雕塑的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的现代和当代雕塑艺术,如一股气势强劲的潮流,迅猛地冲击着中国的大地,波普、抽象、行为、装置、观念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形式,激起了国人对西方艺术的好奇心理,一些年轻人以西方的美学价值观和审美观为圭臬,对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盲目地追随、摹仿、挪用,甚而把一些粗制滥造、支离破碎地效仿西方的雕塑作品都自我标榜的冠以时髦的符号并堂而皇之地贴上当代的标签。一时间,中国的雕塑界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当代雕塑的状态模糊与混乱,也折射出中国一些雕塑艺术家缺乏民族自信的殖民心理。面对这种局面,中国雕塑界的识之士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他们站立于时代的高端,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一方面关注当代世界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注意吸收西方对自己有益的营养,以充实自己;一方面转向中国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理性回归,以寻根溯源的方式,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中发掘出具有价值意义的东西,从而在中国雕塑所面临的窘境中树立起自信心,努力建构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当代雕塑的美学体系和价值标准。

当然,一种民族本土文化艺术类型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它的原则性和它的独特性,同时也体现于它对世界文化的兼容与影响。我国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就是在掌握了西方美学雕塑造型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理念对发展建构中国式的民族当代雕塑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他把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手法和写意精神融入到他的雕塑创作中,创作出具有东方意味和中国气派,同时兼有西方当代意识的雕塑作品。他于1991年所创作的大型公共雕塑《李大钊》,这件安置于唐山市公共环境中的石雕,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凸显出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先驱的气概,给人在视觉上以动人魂魄的震撼,且在精神环境中留给大家无限想象的空间。在造型手法上,他吸收了我国北魏石窟造像的线面结合,大气洗练的艺术特点,并兼融了南北朝石雕造型张力十足浑厚雄强的艺术特色。同时在作品中还蕴涵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件体积庞大的,既有西方当代的造型意识,又具有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表现手法的雕塑,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为我们在寻求中国当代雕塑具有民族特色,通过中西融合而构筑起具有中国气派的雕塑艺术探索出一条有价值意义的路子,引发了我们在当代背景的雕塑大环境中对本土文化的深层思考。

坐落在苏州寒山寺旁的唐代诗人张继的铜像,是钱绍武另一件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西方现代元素的雕塑作品。忧郁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成了中国诗坛千古的绝唱,这位“落泊江南载酒行”的状元落榜失意青年,在一种极端伤感,悲愁的情境中,戏剧性地成就了一首盛世唐朝最著名的诗。钱绍武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对张继的人生资料及充满坎坷的心路历程作了深入的研究。用钱绍武的话来说,就是“咀嚼他的灵魂”,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进行对话,从精神的高度去表现他。我们看到在钱绍武塑刀下的《张继》,已经升华成一种“意象”化了的人物。作者对诗人的形体进行了主观概括处理,采用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段,并融入了西方几何形归纳及夸张变形的现代形式,诗人的身体被提炼得单纯洗练,亮点主要落在了人物面部的神态上。作者要追求的是一种诗的意境,我们从张继的脸上,读到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悲凉愁绪,感觉到的是诗人无限惆怅的空寂心境。这种“写意”的表达形式,正是传统中国艺术家“畅神”的表达方式,它从形而上的高度,诠释了作者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感受。

另一位雕塑家陈云岗的当代雕塑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以历史人物符号形态呈现的。古都长安十三个王朝丰厚的文化资源的陶养和中国老庄美学思想的浸润,使其作品呈现出汉唐的博大气象和形而上思维的高远意境。《大江东去》中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形象,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写意”的表现手法,人物的塑造冲破了西方写实的巢臼,完全凭借作者对人物性格神韵的想象把握和自我情感的表达,把人物的生命形态上升为大自然的意象形态,大刀阔斧的造型挥洒,行云流水般的气韵表达,在类似中国画的写意笔致和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精神的经营下,连附着在人物身上的服饰也被处理演释成一泻千里的大江之水,整个雕塑,雄浑大气。透过作品,观众能够感觉到苏轼《东坡乐府》念奴娇诗词中所描述大江东去,洪涛汹涌,烟波浩渺的万千气象。领略到作者透过作品的意境与东坡精神气度对接的阔达情怀。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在造型上给予观众在视觉上以震撼,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是作品给观众留下的无限想象的空间。

在全国第十届美展获得银奖的雕塑作品《中国老子》,从作品的创作思想上彰显了陈云岗对中国传统的老庄美学思想的关照,老庄哲学中的“道”,是一种精深博大的宇宙观,其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人格。老庄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美学中所蕴涵文化精神和艺术观点,总是在不同的程度上渗融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中。陈云岗正是把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审美心胸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老子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是本土道教哲学的创始人,道家的思想包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作者选择老子这一中国文化代表性人物作题材,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道家美学观念重新解读的考虑。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道家美学思想“尚意”的表达形式,突破西方客观再现人物的巢臼。不追求老子真实形象的再现,摒弃形体中的真实细节,从自己的独特想象和对老子思想的心灵感悟出发,把老子的形象融入到山峦群峰的自然大美之中,构建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至境。陈云岗在创作《老子》的过程中心态是自由的,他深谙老庄哲学观念中“道”的涵义。庄子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理论核心是自然,视自然为最美。他所言的“地”就代表了大自然,所言的“大”就代表着最高境界的美。尚若一个人在对自然的生命体验中获得至高无上的美,心灵就能够在精神空间的遨游中获得无拘无束的自由。唯有运用这最好的审美心境去审美,才能够进入“道”的玄妙之门体验到巅峰之美,获得“至美至乐”的最高审美感觉,从而使自己的作品产生出高层次的深远的精神境界。

在面对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中能自觉强调我国的文化身份的雕塑家中间,吴为山是位头脑清醒的知行者,他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脉,从历代博大深厚的雕塑资源中,提炼出有价值意义的造型精神,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套法则,并身体力行地融化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他以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写意”精神作为自己艺术探索方向,并吸收西方的表现技法,选择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作为思想精神的表现对象,透过这些文化代表人物诠释自己的文化主张。他创作的《齐白石》、《马三立》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以中国的“意象”表达方式,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从形而上对人物个性品质、精神风貌的表达,是一种具象和意象结合某种状态的表现,以期更突出对象的特征,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马三立”是吴为山所创作的众多文化人物塑像中表现得颇为成功的人物雕塑,它改变了现有流行的人物雕塑程式化的塑造方法;从中国传统的“意象”出发,不以形体外在组织和结构的准确性上去表现人物的真实性,而是以充满感性的类似大写意国画家心境去随机挥洒,在豪放中尽显精微,在流动中捕捉灵感,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酣畅淋漓地把马三立的气质品格和精神特征表现得微妙微俏。能够进入这种从人物生命的境界和精神的高度去表现对象的艺术时空体验,正是人物灵魂与作者思想在心灵的际会的表现,也是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创作精神与故者精神契合的结果。

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这是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要面对的课题。吴为山雕塑人物中最能触动观众心底那根敏感神筋的,不是这些人物表层体貌的像与不像,而是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切关注,对人物精神特征的准确把握。透过《马三立》雕塑人物造型,我们可以感觉到相声大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充满人格魅力的幽默精神。能够用敏锐而细致的眼光去进行观察,在创作过程中捕捉那些最有精神价值和充满意味的信息,并用自己独特“写意”语言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正是吴为山的独到之处。

以上所举的三位雕塑家的案例,尽管他们表现形式上和个人的风格上都各具特色,但他们都能在当代雕塑的文化背景下自主自觉地探索传统雕塑向现代转型的道路,探索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他们的实验方向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中国雕塑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探寻的方向,他们在创作中追求的“写意”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核心,他们走过的道路所留下的足迹,已成为我们中国的雕塑家在同一方向继续前行的参照。他们给予我们的启迪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更重要是精神上的。

当我们雕塑艺术步入后现代社会之时,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从迷茫的沉睡中甦醒,随着世界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得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简易快捷而日趋频繁。西方强势文化的介入,使我们感到新奇兴奋又使我们凭添了不少的忧虑,让我们感到机遇和挑战并存,它在不断绷紧着我们的神筋。面对着国际潮流上西方当代雕塑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式、新观念、新走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面上生吞活剥式的摹仿和挪用,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非常被动地永远追尾式地跟着西方走。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峰,以我们的博大胸怀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回望我们的民族本土文化,从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用当代的新的思维和眼光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开发和解读,探索出一条具有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具有我国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当代的艺术形式,在构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理论,使我们的当代雕塑能够充满自信地站在国际艺术的平台上与西方对话。我们必须认真地对我国当代具有民族文化精神探索性的雕塑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客观地梳理、总结;使这些有效的个体探索逐步变成中国雕塑界的整体行为,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走出一条具有我们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当代雕塑的路子。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式雕塑
巨型雕塑
中国式民主
写实雕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式失败
《当代》背后的当代
中国式性感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