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社团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

2009-07-02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0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新生

吕 旻

摘要:高校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按照一定的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作为大学校园中典型的非正式群体,社团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就从社团特点与优势出发,从社团融入新生适应性教育有效途径提出了高校社团可以成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高校社团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使新生适应性教育更具吸引力、实效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高校社团;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1702お

1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分析

第一,学习适应性。学习是大学新生的首要任务和重要部分。大学教学体制、学习方法都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调整自己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生无法适应自学能力要求高,自学观念强的学习;专业思想的动摇。有的因填报志愿时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或志愿是父母所主张,导致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对学习产生害怕、抵触、反抗等不适应的情绪。

第二,生活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含义较广,包括语言适应、独处适应、理财适应、恋爱适应等诸多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生活独立性存在很大的问题。进入大学便出现不会独立生活;不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不能适应新的生活条件;不能正确看待恋爱和处理恋爱关系;不会计划开销,花钱如流水;不习惯气候、饮食、饮水等对新生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三,人际交往适应性。调查研究表明,在高校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新生最苦恼的问题之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求,却往往表现出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从而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有些新生面对新环境出现了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欠缺交往知识和技巧,也是造成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第四,心理适应性。许多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首先,班级和宿舍的同学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心里的想法和困难不愿向别人诉说,产生孤独感。其次,不少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现实与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失落感。最后,一些在高中时期具有较强的优越感的新生,进人大学面对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失去了自信,遇到轻微的打击就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中不能自拔,产生失衡感。

2高校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依照法律,按照一定的章程,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提供了锻炼自身能力、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它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其一,群体形成的自发性。一个大学生社团的产生,主要是以大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自发自愿为原则;其二,群体目标的一致性。不同的大学生社团都有自己活动的宗旨和目标,一个大学生社团,往往有能让参与学生认可的鲜明的标识和口号;其三,群体活动内容的现实性。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主题越来越突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始终的关注和强烈的参与愿望;其四,群体规范的自律性。社团有章程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协调,实现群体目标;其五,群体成员交往的直接性。群体成员交往互动的直接性是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特征。在社团中,分属不同的院系、专业和年级,聚在一起交往和交流,他们有着共同的参与热情;其六,群体信息沟通的开放性。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外,可以联络学校的其他社团、组织、部门,乃至架起联系社会的桥梁;对内,则是社团成员

共同活动和沟通的空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开放与共享。

3高校社团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作用分析

大学新生适应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而融素质教育与学生兴趣爱好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是增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重要载体,其对促进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着独特的作用。

(1)培养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新生适应专业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新生而言是首要任务。但新生中存在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怀疑,巨大反差导致心理失衡;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抵触的情绪,产生了专业思想不稳定情况;对学习方法不适应,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对学习专业知识产生了阻碍。学生社团中相当数量的学习科技型社团,与专业结合紧密,所配备的指导老师也是学生的专业老师。这些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团,是新生了解所学专业,运用所学知识最好的在载体,轻松自由的社团氛围更使得新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专业。社团是培养学生便是良好课堂,有了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对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谋求发展或尝试研究,有效增强新生学习动力,培养新生学习兴趣。

(2)培养新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引导新生渡过迷茫期。刚踏入校园的新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容易产生迷失自我的不适感。总感觉和自己以前相比,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得心应手了;和别人相比,不是什么方面都略胜一筹了。一时间,茫然无助、不知所措代替了高中时期紧张的学习而充满着大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解决新生的迷茫状态,使得新生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又一主要任务。社团活动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都有权参与管理、组织活动,有义务为组织的生存、发展作贡献。通过管理或参与社团活动,新生可以明确和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各种能力,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优点和缺点有了直接的体验。

(3)培养新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帮助新生克服交际障碍。多数新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表达沟通方面的问题,如表达不准确、沟通不顺畅,在公开场合讲话紧张,在同学面前交流慌张等。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大大减少,大学生似乎习惯于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这对于来自五湖四海、彼此陌生的新生而言,增加了当面交流的障碍。因此,新生容易忽略原本应该加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反而产生了交际障碍。

社团活动尤其是对内外交流较多的社团活动,使新生有了很好的机会和场合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社团活动创造了各种交往的机会,打破了传统的交际圈,社团里平等、活泼、自由的气氛使其成员可以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和经验。

(4)培养新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帮助新生走出“自我中心”的怪圈。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主义者居多,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相对缺乏。高中时期,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单一,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并不受到重视。

进入大学,对于新生而言已经开始了社会化,如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不同,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个团队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它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生话的基本规则。”新生期也正是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社团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志向的成员构成的组织,并需要通过每位成员的努力使组织更完善、活动更精彩、氛围更和谐。社团活动的组织都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新生深刻领悟到,每一项社团活动都凝结了每位社团成员的心血,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社团活动使其成员积极主动地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他人协作,真诚相待,相互支持,从而深刻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魅力,培养了新生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

(5)培养新生自我调整能力,促进新生心理健康发展。新生进人大学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自身优势的不明显,自我评价误区的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新生对此并不知情,也缺乏有效的途径排解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惑。 目前,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新生心理健康也自然成为新生适应性教育重点工作之一。把握新生入学这一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而迅速发展心理健康协会为新生提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也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社团的大量开展活动,能将新生的剩余能量加以释放,情绪得到正常宣泄,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社团通过以上方法的自接或间接作用,可以为大学新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主动去适应大学生话,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4结语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应当采取多种育人形式,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发挥大学生社团作用,是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高校社团的兴起与繁荣,开辟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新载体,实现高校社团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新生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
使重残青年获新生的人
一个失足青年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