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09-07-02陈昌洪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0期
关键词:对策

陈昌洪

摘要:阐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从社会供求、专业、学生和学校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就业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1002お

自1999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公共事业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不理想,未能实现教育部所设计的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出口的不畅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毕业30人就业率100%,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占30%,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占40%,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考试)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受调查者49人,25人参加工作,占51%,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占总数的24.5%,12人考取研究生,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占工作总人数的53%,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无论是211高校,还是一般高校,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75%≤C+<80%),在管理学科门类中,低于档案学专业,排名靠后。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性差,没有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就业特色。

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因此,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而目前增加到302所,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自身存在富余人员,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加上需求本来就少,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竞争惨烈。同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文不文、理不理”。同时,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智商高情商低,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而转行的教师太多,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形成教师人数少,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以质量求生存,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科学确定招生规模,力求人才供求平衡,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盲目下达招生指标,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凝练专业培养方向,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能正视现实,勇于竞争,不怕挫折,客观地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合理定位,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3.5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尤其可以聘用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实施师资培训工程,让教师走向高水平的国内外大学进修提高,走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获取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全面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