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铃铛舞

2009-07-02余未人

当代贵州 2009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彝人铃铛

余未人

彝族是一个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民族。我曾经被一幅彝族古代绘画《战神像》所震撼——战神格赛在战场上被敌人砍去头颅,削掉双臂,但精神永恒,被砍削之处不是流血,而是长出杀敌的利刃,继续血战厮杀。这是彝人壮烈的英雄主义形象、直观的体现。而在绘画手法上,它抽象简洁、线条流畅,没有任何血腥的画面。舞蹈与音乐、诗歌、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是息息相通的。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舞蹈更加直观、凝练、多义、深邃,舞蹈的传承也更加大众化。彝族舞蹈《铃铛舞》就是典型的一例。

《铃铛舞》彝语称《恳合贝》,民间亦称“跳脚舞”、“抄子舞”、“搓蛆打老鸹”等。多种名称本身,就体现了丰富到极致的文化内涵。舞蹈表现了彝人艰难的迁徙、勇猛的战斗、壮烈的牺牲、对祖先的虔诚祭祀等一系列壮怀激烈的历程。在彝族舞蹈中,《恳合贝》不论在文化底蕴的厚重方面,在动作的大起大落、潇洒豪迈上,在地域流传的广度上,都属彝族文化的精髓。

《恳合贝》原先是一种表现征战的舞蹈。往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祖分封六侯的时代。一说乌蒙山区盛产良驹,在国王举办的祭祖场合也要展示祖先飞骑征战的风采。而舞蹈中所用的铃铛,就是战马所配。一说铃铛在彝族的传说中是沟通天地阴阳两界的神圣祭器。通过舞蹈的铃声,能够惊动先祖,移送死者的灵魂上天。但诸多说法都体现在时而激越时而沉稳的铃铛声能指挥舞蹈的节奏上,故称为“铃铛舞”。这种军事氛围浓烈的舞蹈演变为祭祀祖先、告别死者的舞蹈,也是对战场上牺牲者灵魂的抚慰。

关于《恳合贝》的传说有数种。在《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卷》中搜集了一个《搓蛆打老鸹》的传说:“古代彝族有位祖先,为维护本民族利益而被敌方杀害。族人骑马四处寻找遗体,发现其卡在悬崖峭壁的半腰上,已经有蛆虫乌鸦啄食。人们沉痛万分,摇铃吼叫踩蛆虫赶老鸹,为此而兴恳合贝。”这个传说在乌蒙山区的彝人中流传甚广。

后来,《恳合贝》成为一种丧葬舞蹈。在死者安葬前的某一个日子,多为第二天,就要唱恳合歌哭丧。亲友们就跳起了恳合贝。舞者都是男性,只要是双数,都可以组合起来跳。因为舞蹈中有许多双人配合起来跳的、被称为“土跟斗”的动作。这种双人配合的男性舞蹈与其他舞蹈中男女组合的双人舞大相径庭,它大体上是一种独特的、没有主动与被动的、二人比较对称的动作。丧仪上,4至8人一组,可以有若干组人跳。在舞蹈的同时,丧仪上有恳合歌,有唢呐吹奏,但这些似乎与舞蹈的节奏无关,舞者是用自己手中的铃铛来十分默契地掌握节奏。这是一种极能“抗干扰”的技巧。

一位彝族老毕摩告诉我:“《恳合贝》是丧祭场合跳的。跳《恳合贝》是为了纪念老祖先。老祖先来到这块地方不容易呵,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他边说便比划动作,“这‘箐鸡钻竹林要钻得灵巧,就像当年老祖宗开荒种土的时候一样,钻不好,衣裳都成筋筋绺绺了。这‘青蛙跳石,就是老祖先找跳蹬过河,要跳得轻巧。还有‘蜘蛛牵网牵起大网网坏人都跑不脱……”在老毕摩口中,铃铛舞蹈的几十个动作都有自身的含义,他都能一一说出门道来;有的我不怎么听得懂,但通过他一招一式的比划,舞蹈独特的神韵就全出来了。

2005年,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选送的赫章县《彝族铃铛舞》,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获得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优秀作品奖。2006年彝族火把节前夕,我在水城彝族乡观看了铃铛舞舞台版的排练演出。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衍变,现在的铃铛舞,已是男女合跳,服装道具都可谓精美。如今在舞台上跳铃铛舞、获奖领奖、欢天喜地的年轻人,对《恳合贝》的传统含义已经知之甚微了。当时我有一段与表演者的对话:“这铃铛舞你们一般是什么时候跳?”“火把节演出,还有一些节日的演出。”“为什么要用铃铛?”“好听,节奏感强。”“会唱恳合歌吗?”“老班子会,我们会哼哼,记不到词了……”这是21世纪铃铛舞传承的实况。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彝人铃铛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铃铛风铃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民间文艺,活起来必须有传人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
挂铃铛的狗
铃铛大作战
云南楚雄彝人古镇人文景观分析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