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生动载体
2009-07-02谢念等
谢 念 等
编者按 在2008年我省第3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本刊刊发了《体验生态博物馆——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一文,对黔东南州依托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多策并举,发展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作了初步解析。这篇文章和稍后刊发的《统一服务 疏导旅游——品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等系列文章,以其对黔东南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深度解析,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众所周知,以生态博物馆模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在贵州乃至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黔东南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力图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的探索。从本期起,应读者要求,本刊将陆续推出解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系列文章。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即使从最单纯的生态环境来看,黔东南也早已是令人心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在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已达62.78%,莽莽苍苍,绵延数百公里的苗岭、月亮山间,分布着贵州省80%的林业重点县;黔东南是绿色的王国。在这个我国南方重点林区,2900多条河流环绕山林村落,山清水秀,令人流连忘返;黔东南是生动的生态家园。
但黔东南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
在现代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的今天,农耕文化的许多文化因子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唯有黔东南保留最完整,人类文化学家因此赞誉黔东南为“人类农耕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文化基因库”。
黔东南这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基因库里,最为宝贵的是传承千百年至今依然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一般指初始、质朴,原生性的,更接近其源头状态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广义的原生态文化,更包含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生活习俗礼仪等等。
黔东南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如今,生活在这里的苗、侗、汉、水、布依、畲、仫佬、壮、瑶等33个民族人口总数4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全州苗族人口约占全国苗族人口20%,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人口48%,是全国苗族、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千百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如今,全自治州有民族村寨3296座、文化旅游乡镇20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100个;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有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民族服饰有64大类200多个品种,是中国民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黔东南是中国民族音乐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极具魅力,蜚声中外;黔东南一年四季有重大节日200多个,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
1997年,黔东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年,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以“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的评语评鉴黔东南。
黔东南苗、侗等各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传承至今,不仅有利于了解苗、侗等各民族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更因其富有活力的和谐内涵,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与当地各民族血脉相承的载体,是塑造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确定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寻找民族归属感所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因此,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就是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文化动力,吸引海内外人士对原生态文化多层次关注和参与、体验的一个鲜活的范例。
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从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梭戛建成至今,生态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新模式;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催生了通过体验生态博物馆来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1971年第九次国际博物馆会议上,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最早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并在法国、加拿大进行实践,随后诞生了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保存在农业社会中长期形成发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更长远而言则是如何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样性。生态博物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会提供的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区的环境、经济、文化的整体,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多年以来,黔东南一直在寻求将丰富的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的路径,如今,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的“旅游活州”战略,一条使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层次丰富,类型众多。国际性命名的有“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生态博物馆”;国家命名的有“中国贵州雷山上郎德生态博物馆”、“雷山西江生态博物馆”;社会力量命名的有“黎平地扪侗族生态文化博物馆”、“锦屏文斗生态博物馆”,以及“黄平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台江刺绣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条件已经成熟,等待命名的生态博物馆还有岜沙、小黄、银潭、占里、季刀、南花、卡拉、石桥等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民族村寨。
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北京地球村村长廖晓义教授说:“生态博物馆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原住民在原地进行真正的原生态保护,并通过这种保护,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问题专家,廖晓义认为,整个黔东南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博物馆”,而且是“中国最美丽的天然博物馆”。
以此观之,黔东南堪称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生态博物馆。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通过参与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考察文化、参与文化、体验文化,从而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资助,作出贡献。
已成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重要举措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及其体验旅游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是务实之举
无论从城市化、工业化还是信息化的进程来看,黔东南的广大民族村寨——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主体都还处于“未进入”或“落后”状态。换个角度看,这正说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可贵。黔东南是重要的国家植物基因库所在地,也是民族文化基因库所在地,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天然博物馆”的重要前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指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与他所指出的这种情况相映,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在黔东南广泛存在于众多的民族村寨中。
时至今日,全世界已经有300多家生态博物馆。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在中国,发端于贵州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为中国古村落搞好原生态文化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了参考示范的经验。有关专家认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在中国无例可循、无师可法、无资可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和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需待解决和总结。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在贵州,又走在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前列。所以,已成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重要举措的黔东南生态博物馆建设及其体验旅游模式,既是创新之举,又是务实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