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要不要讲语法
2009-07-02吴晓锋
吴晓锋
关于中学语文要不要讲语法的问题,近来受到各方关注,引起了广泛争议。如有人认为,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法教学没有太大的必要。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许多人不懂语法,但运用汉语没什么障碍。语法讲得太多,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多大好处。中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阅读量少、写作练习少。对于语法,老师在讲课时适时点拨一下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讲一点语法。他们认为,虽然不能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遵守语法规则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如果连汉语的基本语法都不懂,要想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任何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语文课也不例外。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来自一线对于语法问题对中学生的影响有着切身体验的中学语文教师,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那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一点语法,而且很有必要讲一点语法。下面笔者想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
由于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学校淡化语法教学甚至根本不讲语法,致使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语法完全是一窍不通,这在很大程序上制约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到了决定命运的高中阶段,由于完全不懂语法暴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平时学习甚至是高考成绩。比如到了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竟然不懂什么叫定语、状语、补语,这完全叫人不能相信,但那确实是事实。对于这些基本问题都不懂的学生,你又怎么能奢望他能去搞懂复杂的病句修改、复杂的标点符号辨析呢?这些基本问题的不懂对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影响更是严重,这里笔者想就这一问题结合几个教学实例重点来谈一谈。
例如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字用了什么文言特殊用法,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用了使动用法。在这里的“退”应该理解为“使………退”,否则这个句子就无法理解清楚了。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语法问题没有很好落实,尽管老师讲了很多遍,他们还是似懂非懂,因而在应用中总是出错,特别是在考试中丢了本不应该丢的分数。其实在这个句子中,因为“退”字是整个句子的谓语,而在现代汉语中“退”字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它是不能接宾语的,所以这里这个“退”字的用法是“使动用法”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总是不能理解,只是机械记忆,当时可能记得,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忘了,在高考分数仍然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今天,如果在高考中犯下了这么低级的错误,那么他们是不是会抱撼终身呢?再如在《左传》中还有这样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注:前文也是选自于《左传》),它标题也有一个文言特殊用法,那就是“于鄢”二字是“状语后置”,因为在这个句子之中,这两个字是用来状语修饰动词“克”的。这在文言特殊句式之中是再简单和普遍不过的了,但在现实中却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语法习惯和思维模式,然而到了高中阶段对于这一点不懂和不理解的学生仍然大有人在,这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呢?《鸿门宴》中也有这样一句:“项庄拔剑舞,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之,庄不得击。”这里一个“翼”字非常形象地刻画了项伯矢志救刘邦的真切和急切。项伯“像鸟儿的翅膀一样”遮住了刘邦,可见刘邦是多么地会收买人心而项羽又是多么地不善于笼络人心,刘邦最终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项羽由此看来也就具有着一定的历史必然了。掌握了这一关键的“翼”字对全文的理解由此可见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使一个句子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它能带动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而能够带动对整篇文章的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也更能让人理解司马迁为什么会给刘邦这样一个地痞和流氓人物作传的原因了。总之,像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简直是不胜枚举,而我们的学生在其中所犯的错误和所遭受的伤痛也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清楚的。
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讲一讲基本的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很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经典,留传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将来都从事古代文化研究和古文字研究,说得功利一点,那就是能够使他们在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之中多一份竞争力和多一份自信,多一点掌握自己命运的本领,所以在中学语文教材关于文言文这一块的编排上,笔者认为还是应紧紧把住“实用”这一准绳和根本方向。因而中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的渉猎就不应太深,也不应太偏和太难,应有一个度的概念。不然,非但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也恐怕会使得在现阶段本身已很尷尬和广受诟病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处境显得更加不妙,广大在一线辛勤工作的中学语文教师会更不受理解和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
吴晓峰,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