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题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2009-07-02刘翠华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种内容,是指由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特定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例题:(07上海春招第六题)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父爱无价》)
解答此题的角度可以多样,如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任选一角度即可,指出观点并说明理由,语言条理清晰。
解题思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各个方面去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二.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再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严的思想态度,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对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关切。
例题:(2006年浙江卷第20题)请你据此推断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本题首先要理解“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过分的、侵略的、螺旋状的”、“亲切的”、“歌唱的”“轻快的”,这应该是生活真实。要把它还原为艺术真实,也就是探究出相应的风格特点,这时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即培根的画风为夸张的、批判的、主体的;杜飞的画风为幽雅的、歌颂的、平面的。
解题思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个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能否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
例题①:(2006年重庆卷阎连科《说村落》)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辛或悲。”这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解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然后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的现象。
(2)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第一问:首先抓住原句中的“这”,明了“这”指代的是“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更概括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其次要注意原文叙述的角度是“……村落的悲哀”,而答题需要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就是作者对“村落”怎么样,需要我们对筛选出来的东西进行转换整合。
第二问:是个阅读拓展探究题,关键是要表现自己的态度,并言之有理。
探究题,实际上是运用所提供材料,在原文所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推断,探究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发生的背景、人物情感、民族心理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等,探究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达出的观点或作者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等,即使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也应是基于对“作品”和“文本”自身的探究,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而不是游离文本,跳出文本,不可无限“探究”。
四.探究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的意象等。本考点是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分析、感悟。
例题:(07辽宁高考第十四题)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林冲见差拨》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探究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第一问首先得理解文中“那个是新来的配军”、“你这个贼配军”这两个句子,通过这两个句子知道他首先是个配军,只好任人辱骂,忍气吞声,而面对差拨的辱骂却仍然能“陪着笑脸”的必须是个很有修养的人,再结合“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可知林冲又是个教头。第二问得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去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文中交代林冲刚被送到沧州牢城,偏有“一般的罪人”告诉林冲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在这样一个奸臣当道,忠良被害的社会,要想求得生存,林冲只能“等他发作过了”再“去取五两银子”,所以这一“等”字写出了林冲的沉着冷静、谨慎小心;再加上“陪着笑脸”送银这一细节更是写出了林冲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总之,解决好探究性试题,必须细读文本或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放飞思想,拓宽思维,在已知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寻找契合点,透过现象挖掘文本的深刻含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刘翠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