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母亲》中的对比手法

2009-07-02彭美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债主待人嫂子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40岁时写下了《我的母亲》一文,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文章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歌颂了母亲美好的品德,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敬爱。

胡适母亲冯顺弟,为了家人,19岁嫁给年长32岁的胡传早做填房。胡适3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冯顺弟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当时胡传早先生的两个儿子与她年龄不相上下,冯顺弟依靠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成人,让他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读完硕士,博士。冯顺弟青年丧夫,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担当后母后婆角色的她几乎在生活的夹缝中生存,因而本文在人物描写上又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人久久回味,一方面文章语言质朴,作者情感真挚,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是“掏出心”来写母亲,全文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另一方面,我觉得此文章处处巧设对比,不仅表现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和美好心灵,而且让母亲形象更加鲜明,具体如下:

一.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却极其宽容形成鲜明对比

慈母兼严父的母亲每天天刚亮时,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并催“我”去上早学。“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母亲待晚上人静后,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也不许上床去睡,由于擦眼泪,擦进了微菌,还害了一年多的眼病。可见,母亲对儿子要求多么严格!

母亲是当家的后母,但她对待败家子的大哥却极其宽容。吸鸦片、赌博的大哥钱到手就光,每年除夕前来讨债的债主阵容可观,大厅两排椅子上满满都是灯笼和债主。母亲只当不曾看见这一群人,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到了近半夜,债主们仍迟迟不肯离去。快要“封门”时,母亲从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来,给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大哥回来,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常人一次也难以忍受,然而这样的过年,母亲却过了六七年。这需要何等的气度!

二.母亲善待人的态度与两个嫂子恶劣待人的态度形成对比

与气量大,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的女性形象是两位嫂子。大嫂最无能又最不懂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母亲只装做没听见,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就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自己苦命,哭自己的丈夫。闹气的嫂子就会捧茶进来劝她止哭。这一哭之后,至少换来一两个月太平清静的日子。母亲从不与嫂子们斗气,更不与她们争执,而是以特殊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平息两个嫂子之间的怒气。

三.母亲仁慈、温和的性格与很有刚气的一面形成对比

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却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五叔发牢骚说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她。这话传到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当面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当有人向她身上泼脏水时,母亲不是唯唯诺诺,得过且过,而是挺身而出,斗争到底,直到取得胜利。母亲不让人随意侮辱她,她具有铜钱般的性格,外圆内方,遇上人格问题,从不苟且,这怎么不让人对她肃然起敬呢?

四.母亲教育“我”的方式与嫂子们教育孩子形成对比

两位嫂子生气时便打骂孩子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她们把孩子当作出气筒,相互指桑骂槐的工具。这种教育方式,既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产生恶劣的影响。

母亲管束我最严,然而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犯的事小,第二天早晨才教训“我”;犯的事大,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后行罚,或罚跪,或拧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像嫂子们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的教育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效果。

总之,文章无论是写母亲对“我”的训导,还是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都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这样说,《我的母亲》是作者用“心”谱写的一曲母亲颂歌,文中处处巧用对比手法收到的鲜明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彭美秀,教师,现居湖北大冶。

猜你喜欢

债主待人嫂子
日子
兰嫂子的脱贫致富梦
日子
日子
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债主”
相亲
债主“巧”卖被抵押房产被判无效
特殊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