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2009-07-02王建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晋灵公赵盾左传

设计思路

《晋灵公不君》是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入选作品。从当下人教社已出版的15本选修教材中,《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应该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选修模块。如何在高一的学生中解读文本?如何做到深文浅教?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定位?这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教学设计定位为三个层次的对话: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做到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文学层面----师生对话,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文学成就;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通过探究思考,引领学生了解史书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名句。

2.联系学过的《曹刿》《烛之武》,鉴赏本文及《左传》的叙事艺术。(重点)

3.了解“春秋笔法”及文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史学传统,并以现代观念评价“赵盾弑其君”的观点。(难点)

课时安排

1.2学时(录像为第二课时)

2.方法:诵读理解——讨论探究

布置预习

1.查找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大致读懂原文。

2.了解本单元“阅读指南”中的“春秋笔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典籍。在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历史著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不仅记载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样也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文化、承载着优良的史学传统,彰显着历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实录”精神。《左传》在我国的文学和史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左传》与《春秋》

对于两者的关系,目前史学界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单独著述。(依据有三:一是记载下限不同;二是有些内容没有一一对应;三是《左传》使用夏历,详细记载晋史,《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史。)但无论哪种看法,都不影响左传的文学价值。《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丰富了《春秋》的血肉,把《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尤其在秉笔直书方面创立了中国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一个著名的篇章。

3.解题

晋灵公:名夷皋, 晋襄公之子, 文公之孙, 晋国第二十六位国君, 在位十四年,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荒唐、残虐的君王。不君:不行君王之道。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我们从记叙性文章的文体特征去理思路。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晋灵公的“不君”的,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样的事端?最终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二.诵读全文,理解内容。

1.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厚敛以雕墙鉏麑贼之

而观其辟丸也晋侯饮赵盾酒

胹熊蹯不熟公嗾夫獒焉

寘诸畚舍于翳桑

三进及溜食之,舍其半

衮职有阙赵盾弑其君

宣子骤谏自诒伊戚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凸现了晋灵公的荒唐残暴和应得的下场。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 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晋灵公被赵穿所杀, 赵盾身背斌君之名。)

三.研习探究。(文字理解,文学手法和文化思想三个层面)

(一)翻译句子:(文字层面——与文本对话)

下面几句话分别是文中哪个人物所言?试作翻译。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二)思考讨论。(文学层面——师生对话)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不行君道。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杀宰过朝

虚言纳谏、患谏贼之、饮酒伏甲

赵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直言骤谏、敬忠灵公、养民恩惠

为法受恶、尊重史官(董狐直书)

2.文中三个武士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你认为哪个人物出场最精彩?

三武士:鉏麑:舍生取义

提弥明:忠肝义胆

灵辄:知恩图报

鉏麑是我国思想道德史上出现较早的“舍生取义”人物。

鉏麑为什么会被晋灵公选中去杀赵盾?此前是否干过此类事情?不得而知。但是从本文对他的描述上看,他并不是 “不忠”、“不信”的杀手,而是品质高尚、有道德,有原则的“义士”。

文章第二自然段,从“使鉏麑贼之”其人物出现,到其“触槐而死”结束, 仅用八九十个字,便使鉏麑从一个 “杀手”转变为“义士”, 完成了性格上飞跃, 笔法非常精到。事实上本文是在“不忠”和“不信”两难的境地来刻画鉏麑这个人物的。“晋灵公不君”, 他也是君。鉏麑也要听命,也要守信。赵盾不是君,但也是“主”,而且是 “不忘恭敬”的“民之主”,也一定要忠恕。更何况做人要守信义,讲原则,明是非。

所以,在“有一于此”选择时,鉏麑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忠”“信”,这就是“义”。“舍生取义”乃为大义之人。

这就是本文塑造的为了正义、道义 ,也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献身的大义凛然人物性格。

3.本文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

(1)直笔。严格地讲本文是一篇历史著作。其记事直言不讳,撰文乃典型的“笔则笔、削则削”“微言大义”的 “春秋笔法”。开篇便写“晋灵公不君”, 直截了当, 毫不虚饰。接下来叙述的几件事也都是说晋灵公的“无道”、虚伪和残暴,并没有因为他是国君就有丝毫的掩饰。

(2)文学性强,构文颇具章法,故事很有戏剧性,人物刻画颇为传神,而其笔锋犀利,语言简要,事丰且博,更是脸炙人口。将历史事件写得有血有肉。

叙事起伏跌窘, 一波三折,产生了独特的戏剧效果;材料富有魅力,叙事“详而博”;情节曲折,跌岩多姿;语言简明,人物的形象传神。

(三)探究思考。(文化层面——与历史对话)

关于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隐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讳)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实录)

“春秋笔法”既讲曲笔,又倡直书。孔子所谓直书,具有两重涵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的标准。即:凡是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历史记述,即使与历史真实不相符合,也是直书。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实录,它体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史官负责任地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爱憎褒贬之情。

1.孔子称赞董狐为良史,认定“赵盾弑其君”的理由是什么?文中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

(孔子历来推崇的“正统”观念,君臣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第一,“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 要按君道去做, 臣像个臣样, 要按臣道去做, 父子也一样。

第二,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彫墙, 从台上弹人,虐杀宰夫, 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 哪里像个国君呢?

第三,赵盾身为臣子, 他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 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 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第四,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 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时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第五,董狐认为是赵盾斌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惋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春秋》 说赵盾就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得还不够,责备他呀! 这是名分所在! 董狐也尽了臣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2.如何评价董狐秉笔直书这一“春秋笔法”?结合现代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观点要辩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本单元相关文章,将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著作按体例进行梳理分类。

读史可以明志。班上有些同学对历史很感兴趣,究竟应该如何研究中国历史呢?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送给你一把金钥匙《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建议大家认真读读。一则丰富你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和方法。(单元索引)

2.任选一探究思考题,写成800字的小论文,班上交流。

教学反思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作为教学重点的第二环节,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的主动性。课堂和谐高效,教学目标比较充分得以完成。由本课的教学设计,给我自己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准确的教学定位不仅显示施教者的清醒,更能让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赢得主动。

王建稳,教师,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晋灵公赵盾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翳桑之报
举手之间的善意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应是“提弥明”
危如累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