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课堂学习情感的调动
2009-07-02缪伯权
中小学接轨期,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两个阶段似乎存在明显断层。他们的那种天真、好动心理被成熟和害羞心理所掩盖,那种激情被企图掩饰所替代,甚至郁郁不振。如何“煽动”这种隐藏的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捕捉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发挥临场机智,把握契机,及时进行教学调节,使学生处于一
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是调节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那种不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煽动”艺术最直接的手段。
1.必要的感情投资。缩短距离,克服障碍,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形成融洽友好、和谐信任的气氛,可以增进师生间教学活动的配合。因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觉得老师高深莫测,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师在平时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感情投资。在生活、学习上用温和亲切、甜美的语言,以真挚细腻的感情打动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富有人情味、入情入理的亲切交谈去敞开心扉、吐露真情;用夸奖式、鼓励式给学生以希望。这些“煽动艺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只及毛皮,又不能吹捧,夸大其辞,更不能培养他们的依赖性,否则会适得其反。
2.优先效应。在课前准备中,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能使人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洛克伍德·桑佩说:“在整个讲话过程中,做到轻松巧妙与听者交流思想……关键是讲话的开始用字和表达。”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还不太明确,课前准备又不充分,对课文又不太感兴趣,此时还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之中,并且继续编织着课间的游戏。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是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语,采用灵活多样的开讲方法,从上课的最初几句话起,就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感到前方“仿佛若有光”,生发出一种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开启思维,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过程。
导语必须感情充沛,以情取胜,尤其是对于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更应该注满感情的潮水,以情传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切忌感情平淡,或肤浅做作。
这种“煽动”艺术的运用,意在让学生进入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从而让学生进入某种境界,忘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最终必会取得良好效果。
3.巧妙的情绪调整。听累了,一次次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必会有松驰的时候,有些同学,耐性好,能坚持一会儿,有些同学却显得疲惫,因为进入初中后,知识明显加深,逻辑思维更强,于是就会出现“开小车”现象。思绪如风一样飘向遥远的世界,把老师、课堂当成梦游的天堂。如何处理这样的“疲软”现象呢?巧妙地运用煽动艺术,比如说抑扬顿挫的声调,发自内心参与同学达成心灵沟通的感慨;一个激发同学兴趣的问题,都能调整此时同学们的神经,从而把学生从遥远的世界拉回来。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煽动”可以诱发学生的潜意识。
1.表情煽动。教室里闹得很,我一步步踏上讲台,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刚从小学过来的学生还带着稚嫩的心,经受不了沉重的心理压抑,把老师的批评,当作是灾难,心理活动复杂多变,我没有说话。我来回与一双双恐惧、猜测、幸灾乐祸的各种复杂的眼神相交,我充满自信与信任的一笑,一点没有责怪他们,一堂课下来,当场测试效果很好。如果不是当场一笑,亦或是大发雷霆,亦或是满脸怒气,但不便发火,让学生提心吊胆,一堂课同样会过去,其效果怎样便可想而知。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又要具有善变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煽动学生兴趣。“人类的无声语言,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同一种姿态可以发出几种不同的信号,这是有声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奥妙人体语言》)
2.动作煽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文字中,人物话语很少,但他那眼神、表情、动作和手势所产生的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过了暴风骤雨、激昂慷慨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为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所感动,或为诠释某一方面的道理、原理等,情之所至,理宜昭然,都会做出一些形象化的直观的动作可姿态,如表现自信、自豪时,教师则昂首挺胸;表谦虚、恭敬时,则身体微向前倾;表现赞赏、钦佩时,则伸出拇指;表现决心、愤怒时、警告时,则举起拳头……这些动作或手势,化抽象为具体,随着教师完成的过程,那些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但却在揣摩老师的接轨期的学生自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且是一个演讲家,一个表演艺术家,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感情,进入课堂就应该忘掉自我,运用各种手段煽动学生的激情,调节好接轨期学生心理、生理变化过程,使棒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识,领悟新的人生道理,为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缪伯权,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