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象在阅读中飞翔
2009-07-02杨建华
想象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 “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心理学上认为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的作用,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的作用是非常神奇的。
一.借助想象和作者进行沟通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而其信息的“形”和“声”是隐藏在语言符号背后的,这就给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传递信息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那么把内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与“声”挖掘出来,实现读者与作者思维的对接,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式阅读则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要善于借助想象的桥梁,把作者的认识、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旨意和文章的意境等传导给学生外,还要鼓励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认真体会作者深奥之笔和作品的深刻意义。聪明的作者总是通过文章体现自己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表露一种情绪的体验,如热爱、赞许、羡慕、自豪、同情、贬斥、冷漠、嫉妒、厌恶、憎恨、悲伤等,让读者通过阅读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道德评价能力,产生积极的共鸣,理解文章的意境或作者的旨意,从而提高美学欣赏能力。然而,这些都是靠想象的完美效应而达到的。
二.借助想象打破时空界限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展开的想象,首先再现的就是文章所涉及的时间、空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本,然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原象图画,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知识、阅历等主观因素进行创造性想象。在想象中,联想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啪”的一声打开学生头脑中的荧幕开关,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被文章的内容激活,故事情节、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环境,立即在学生的脑海里凸现,学生们把新的图画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下来或说出来,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再现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正是学生用想象的妙笔加上时间的色彩描绘出来的,因而更加绚丽了。这幅艳丽的生活画卷,其生动性、形象性会超过原型文章;这正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心神运思,时空无限。阅读课中,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刻画人物的作用这一教学要求也就会自然达到了。
三.借助想象激发角色体验
学生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往往注重人物形象刻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乃至细节等的个性化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角色体验是融合文学作品和探究性阅读的独特的切入口,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学生在阅读时其情绪很容易被作品感染,甚至喜怒哀乐于不知不觉中由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所左右,“听评书流泪——替古人担忧”说的就是这种情形。这种强烈的角色体验的魅力就源于想象。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用自己优秀的角色体验去激发学生的角色体验,而师生共同的体验又源于想象的交流,课堂教学的情绪发泄正是这种想象的交流高峰,在交流中学生对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四.借助想象使思维更敏捷
有的文章以它自身丰富的想象给读者以启发,使读者视野开阔,思路更加灵活;有些书,可以增加读者各方面的知识,知识面拓宽了,想象就更丰富了,于是思维也就更敏捷了。学生懂得利用概括性词语进行想象,抓住关键的词汇深入分析,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利用插图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综合,针对文章中间或结尾对作者未说尽的意思的补缀,对传统经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大胆质疑,都可能使学生积累经验,从而使思维更敏捷。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建华,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