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探究

2009-07-01

百科知识 2009年2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科普

在生活不断富足的今天,考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于经济指标,科学素养更是一个重要的尺度。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提出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科学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基本理解。根据测试指标和评估体系,达到这3个基本标准就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水平。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否也随着提高?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李大光教授。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而成。

中国公众科拳素养水平达标率长期徘徊于1%~2%之间

中国所有现代化的指标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比如通信程度、信息流通速度、公民受教育年限等等。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仍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增长阶段,绝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92年开始利用米勒体系对全国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连续的调查。1992年,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1994年的普查结果仍是这个数字;1996年,我国公众素养的比例上升至1.4%:2001年为1.96%;2003年下降为1.4%:2007年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上升为2.25%。由此可见,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稳步提高,但幅度很小。虽然说,各国的调查都显示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素养水平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考虑到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期。经济正处于每年以将近10%的增长速度发展的时期,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却长期保持在1%~2%的水平,应该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此外,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也十分落后。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人就已经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1989年,加拿大达到4%:1991年,日本达到3%。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平衡

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城乡、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具有程度不同的差异。调查显示,我国不同性别的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存在差异,2003年,我国男性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2.3%,比女性高0.6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以上不同文化水平公众达到科学素养基本水平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城乡差异巨大,城市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为0.7%。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在年龄上的起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其他国家的曲线基本平稳,公众从小学时起到60多岁,对科学的了解情况没有太大的波动。而我国的情况是,公众18岁~29岁之间,科学素养水平非常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一过30岁,就“像坐滑梯一样”直线下降。最直接的问题是,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这可能和我国的继续教育不够发达有关。我国现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对职工进行再教育的意识,农民和农民工更加缺乏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这就容易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群在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后,很少关心科学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缺失。青少年可能因好奇心而喜欢科技,应付考试也是重要因素。一旦走上社会,好奇心淡漠,又失去了考试的压力,于是成年人在媒体首先选择的不是科学,而是娱乐。社会对成年人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不构成压力,而我国公众基本上也没有形成提升科学素养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还不是个知识型的社会”。

电视是中置公众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

我国公众获得科普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信息,而通过公共设施和场馆这些有效而生动的教育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很低。2003年调查显示,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高达93.1%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报纸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有69.5%的公众通过报纸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美国公众只有6%依靠电视、4%依靠报纸获取科技信息,他们从图书和因特网上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都大大高于中国。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经济的制约。即使如此,按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现在的电脑知识和技能应该说也是非常低的。报纸、杂志和图书中以科学技术普及为重要内容的比例仍然很低。“科技节”或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活动开展得不普遍。可以说,全方位地进行科学技术普及的形势在我国还没有形成。

为什么我置经济高速发展,科学素养的增长却停滞不前?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发展有何关系呢?英国学者曾总结出波浪理论:一个国家最先发展的是经济,即第一个波浪是经济的发展,然后伴随着经济第二个波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波是科学的传播。

美国经济在战后50~70年代高速发展。在80年代经济处于平稳状态,但是它的科学素养却在80年代开始高速增长。这是因为当时美国提出了2061计划。1985年。美国科学家认为美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下降,于是提出了一项“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方案,旨在提高美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的计划——“2061计划”。该计划影响了美国教育界,整个美国教育的体系因此发生变化。该计划强调,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共同核心应该集中在科学素养上,而不是对各个分立学科的理解。当年恰逢哈雷彗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使美国当时的儿童——21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彗星再次临近地球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由于美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行“2061计划”,美国公众科学素养由此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科学家和工程师最了解科学的发展进程和前景,因此他们在科学教育上最具有发言权。从当前世界范围的科技教育改革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科学家首先提出科技教育改革方案,然后,与教育界配合共同进行教育改革。中国科学素养还没有完整的计划,我认为原因首先和中国教育相关,我们只传授知识,但科学方法常被忽视。我国的科学界和教育界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此外,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停滞不前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将从事科普视为“不务正业”,甚

至认为搞不了学术的人才去从事科普。科普成就甚至影响专业职称评定。

2.近年来,我国出版界都增强了科普书籍的出版和发行,出版了一大批国内外的优秀科普作品,对科普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影视传播媒介的科普力度并没有得到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得科技信息比例为各种信息渠道的第一位。但是,我国电视节目中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传播频率和密度比发达国家都还相差很多。

3.我国对科普的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相差较大是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停滞不前的另一个原因。科学技术的普及主要依靠社会设施和机构发挥在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与同期美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相差45个百分点。由于科普投入不足和科技场馆的管理不善,使得许多科技场馆改为商业经营场所,丧失了重要的科普公共机构的基本功能。博物馆、植物园和其他科技普及场所按人口比例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的单一化也是造成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素养落后影响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什么说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呢?没有科学素养确实能活着,但不可能活得很好。首先,在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的今天,基本科学素质如同阅读写作能力一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虽然不至于无法生活。但生活受困会是很经常的事。在今天的社会,不了解DNA的人,是无法读懂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报道的。不知道“纳米”是长度单位的人,也无法分辨商品广告中信息的真伪。那么多人因无知上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其次,公民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科学素养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讨论和公共政策讨论,是实现国家民主制度的保证。“公众有权利参加公共政策和科学技术决策的过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如果公众对科学技术达到的程度缺乏了解,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参与讨论和决策是不可能的。公众理解科学中强调的科学素养不仅是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参与决策的能力。比如,2005年圆明园防渗漏工程事件促使公众第一次有权参加环评听证会。吉林化工厂有毒物质泄漏事件将公众的知情权急速提升到社会意识层面。2006年初。国家公众参与环评议程的决定终于出台等等。公众对科学术语无知,就无法读懂媒体所报道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无法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识别政府科技政策的对错,无力进行意见的表达和参与,一个公民缺乏科学素养的国度,它的前途是不言而喻的。

再有,科学素养对一个民族文化十分重要。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民族的竞争力远大于没有科学素养的民族。一个没有科学思辨能力的民族,不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低科学素养水平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今天,我们在国际上不能只靠廉价的劳动力去竞争,更应该提高人的素质,而科学素养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富强,提高教育、提高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代码:2105)

责任编辑蒲晖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科普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