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态建设

2009-07-01李金宝杨洪兴张冠男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全球化现代化民族

李金宝 杨洪兴 张冠男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复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文化生态的建设刻不容缓。在文化生态建设中要与世界文化生态相适应,坚持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新文化方向。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生态建设

文化生态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它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文化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动态的文化有机整体称之为文化生态系统。①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文化生态学说试图把特定社会的“总体文化”构成看作是多个“子文化”的有机集合,注重它们之间的融通和互动,并以此作为解读文化演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

文化生态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就全球而言,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其各具特色的文化存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世界文化生态大系统。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和“神权至上”的欧洲中世纪,在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形形色色的民间子文化系统仍然或隐或现地顽强存在着,并和主流文化一起构成其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景观。而且,不同层次的理念、价值观以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与其他因素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化链”,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因子不可避免地交互融会贯通,其中一个因素、一个环节的变化,往往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应,甚至导致社会总体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因此,文化生态概念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文化研究,文化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有自身的矛盾运动,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它像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那样,经历了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每个文化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它不断与外界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在历史中演进。中国文化的生态化演进过程是紧随着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先后经历了蒙昧时代的原生态文化,直到初创了生态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发展到生态文化多样性体现(现代文化),最后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即: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之前的原生态文化,自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文化,封建制度消灭以后的文化,也可以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文化,以及呼之即出的独立文化形态即生态文化。②

文化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自从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赋予了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经历一个充实、转型和更新的复兴过程。文化复兴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挑战“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群体无意识的活动,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母体文化的传承基因都会左右你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文化的渊源与传承能力并没有因引进了现代文化或建立了新的与世界接轨的国家形式而失灵,而是悄悄地转化为新的意识形态,异化着国民脆弱的现代意识。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着中国人民及利益团体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及精神,造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生态的复杂性——中西方交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接冲突。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超前与滞后、重叠与真空等现象。④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封建主义统治之下,儒家文化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毕竟是适应中国封建制度、适应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进入近现代,中国文化开始复杂化,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步建立,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多样化。一切新的政治、经济的时代,必定需要新的文化。

挑战“霸权文化”。文化全球化从某种角度体现着西方的文化霸权。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统治全球的霸权主义需要,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及对全球各种传媒和网络的垄断性经营,在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倾销、灌输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社会方式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任意贬低、排斥、歧视、歪曲,甚至诽谤其他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结果反而人为制造了各民族、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矛盾和对立。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极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和独立地位,在文化上必然会出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抗拒西方文化的趋势。西方文化被谴责为一种傲慢的、会对当地文化造成革命性冲击的世俗意识形态的载体,被谴责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外衣。特别是民族文化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情感、民族自尊的根基,对西方文化的抗拒总是难以避免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由此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同时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出现了。

挑战“拜金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外来文化大量流入,其中的“有害文化入侵”,导致了中华大地“文化生态”失衡,造成人文环境下降,社会思想出现混乱。传统文化是注重精神的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全球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所以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现代文明的到来,提高了工具理性,使物的价值增值,物质的极大丰富却导致了道德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人欲横流,人的各种本能开始表面化并趋于“合法化”,而人们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的人文关切已为切近的利益所代替。⑤

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现代化与文化复兴。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进程,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因为文化是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最深层,且最坚硬、最顽强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的那部分。它是民族的精神、灵魂之所在。所以,文化的现代化往往被人们视为是最富挑战性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实则意味着文化的现代化,即传统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才特别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忽略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这一层面,不仅经济建设要受到破坏,而且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大阻力。在现代化的民族实践中,有不少国家是只注意经济而忽略文化的。在我国存在以经济建设为硬指标,精神文化建设为软指标,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这样的认识误区。实际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只能在文化的复兴中实现。邓小平曾经预见:“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⑦

文化生态的构建。⑧第一,适应世界文化生态的变化,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高歌猛进,各个民族文化生态虽自成系统,但都以经济全球化为发展驱动力,日益广泛、频繁深入的文化交流和冲突,深刻地重塑和构建着各民族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宏大文化生态体系。经济全球化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在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原生态文化生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所置身其中的世界文化大生态。在这个文化大生态之中,作为子系统的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壁垒日渐消解,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各民族精神原生民族文化生态逐渐被打破,各种民族文化生态置身于一个开放、互动的全新文化生态之中。文化复兴必须与世界文化生态相适应。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于多样化。广泛的文化交流增加了民族文化生成的“物种”,丰富了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构成,创造了异种文化之间“移植”的机会,从而提供了激发民族文化活力、优化民族文化的文化创新机遇。

第二,接续文化传统根脉,是构建文化生态的基本要求。文化在本质上就是民族历史的不断创造与积淀,文化传统则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它传承民族的历史,刻录民族的记忆,寄托着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失去个人乃至民族、国家的根基,就会迷失精神家园,这个民族便是一个易于迷失自我、丧失自我的民族。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正是我们建设文化生态、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始底层与文化根脉,因此要求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我们应当不断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以维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优良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华文明薪火传承,光芒照耀亚洲,影响及于世界。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民族的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

第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是构建文化生态的关键。任何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属性在于它的自我发展的机制,失去了这一机制,就会变得保守与落后,因此文化系统要时刻保持先进文化的方向。先进文化提供了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价值准则和建设准则,决定着文化生态的发展方向,引导着民族精神的发展走向,对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生态的主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民族文化生态、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先进文化要保持其先进性,必须不断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对于我国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

总而言之,我们最终选择的中国文化新模式是一个严密的文化生态体系,它是由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即: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我们必须站在时代进步的前列和历史发展的高度,吸取中外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并使之转型,成为能够同现代化相衔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朝着现代化目标不断迈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

注释:

①黎德扬等:《论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版。

②杨亭:《中国文化生态化演进的历史透察》,《理论月刊》,2007(3)。

③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④丁言:《失衡的现代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导刊》。

⑤徐春:《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生态的影响“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版。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冯秀军:《和谐文化生态下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思想理论教育》,2007(2)。

(李金宝为吉林工商学院讲师;杨洪兴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冠男为吉林大学东荣学院副研究员、管理学硕士)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全球化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