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32例疗效观察

2009-07-01吴祥福谌卫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疗效

吴祥福 谌卫红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的疗效差异。结果:采用a-2b干扰素的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ALT的复常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结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性肝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50-01

干扰素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它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似的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历史,它是目前抑制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l0次全国病毒件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且符合下列入选条件:病程6个月~10年;血清HBsAg、HBeAg、HBV DNA均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在正常参考值上限2~5倍;治疗前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药物。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乙型肝炎27例,丙型肝炎5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3.6岁;对照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乙型肝炎26例,丙型肝炎6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3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均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心、肾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精神疾病)。

1.2治疗方法治疗组32例患者,采用a-2b干扰素安福隆500万单位肌注,前2周每日一次,以后隔日一次。对照组32例患者,不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仅用常规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苷肽、甘草酸二铵、凯西莱、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停药6个月各检查1次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HBV血清标记物、HBV-DNA定量,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3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HBe、抗-HBc,上海科技实业公司生产的HBV ELISA检测试剂盒;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仪器为罗氏(Lightlycler),深圳市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HBV-DNA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采用上海罗氏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肝肾功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采用a-2b干扰素的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表2结果表明:治疗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为59.38%,3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5.00%,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81.25%,停药后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8.13%;对照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为53.13%,3个月ALT的复常率为65.62%,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71.87%,停药后6个月ALT的复常率为62.5%;两组患者的ALT的复常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性。

2.3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分析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且多数患者的发热时间出现在首次注射后24~48 h内,体温一般在38.0℃~39.0℃之间。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主要为头昏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持续时间为3~5 d。对于一般的发热和流感样症状,患者均能耐受,不需进行处理,但对于发热和(或)流感样症状较重者,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对症处理。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大多数发生在用药3周左右,大部分很快恢复正常,有1例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也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厌食)、失眠、皮疹、脱发、血小板减少,均未作特殊处理,并很快恢复正常。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

3讨论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可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的疾病,仅在中国就大约有1.5亿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10%~l5%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演变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部分更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丙型肝炎起病隐袭,临床经过慢长,5O%左右的病例可发展为慢性。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手段已形成共识,尽管慢性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至今仍无满意药物,但干扰素不失为一种目前较为有效的药物。本组资料表明,治疗组的患者半年疗程结束时,干扰素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高,有显著性差异。显示了HBV指标转移与干扰素治疗有比较明确的关系,从而肯定了a-2b干扰素抑制HBV的作用。治疗组给药1个月后的ALT的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性。应用干扰素后,发热25例,占78.13%,流感样,症状17例,占53.13%,白细胞减少14例,占43.75%,但无1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严重而停止治疗者。干扰素可以抑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清除其感染,使病人的传染性降低,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肝细胞的损害,延缓或降低发生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综上所述,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师义才,霍建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2006,4(3):31-32.

[2]邱德凯,马雄.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51-53.

[3]梁旭竞.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临床荟萃,2005,20(6):352-354.

[4]何清,陈守春,王松,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反应及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15-218.

[5]刘伟,赵伟,罗婵.乙型肝炎病毒负荷和肝超微结构损伤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1.

(收稿日期:2009.04.07)

猜你喜欢

病毒性肝炎干扰素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相关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病毒性肝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评估及分析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