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工荒”现象看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2009-07-01周颖
周 颖
摘要: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现象,文章试图透过这一现象来分析我国外向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民工荒” 外向型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50-01
我国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来,沿海地区始终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内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而形成的“民工潮”。然而自200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用工短缺。2005年,广东省缺工达200余万。2009年,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珠三角再现“民工荒”。东莞劳动部门数据显示,目前市场求人倍率是1.5,也就是说,市场上1.5个岗位空缺但只有一个劳动力供给,许多企业处于招工困难的境地。“民工荒”现象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1 外向型经济背景下“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文章认为,“民工荒”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外向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联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困难。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外向型经济首先是在沿海城市发展,这些地方开放的比较早,发展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行业。这些行业对我国产业升级的贡献率不大,出现“民工荒”时,紧缺人手的企业也正是这些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不对称;农民工社会保险转移接续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跨地区寻找工作的成本高昂等因素,都使得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困难。
②低端化的产业结构与农民工需求的提高。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托于“低成本”比较优势。低成本首先就是低劳工成本,主要表现为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遍地开花的“血汗工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长期无限供给,使得企业习惯于以低劳动力成本支撑企业的发展,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技术性培训的压力。然而,现在出来打工的农民工,七成以上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除了工资福利外,他们对技能进步、文化提高的要求更强烈,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等方面也比父辈要求更高,当用工企业不能给他们提供金钱、技能、文化上的满足时,农民工们也会“用脚投票”。
③农业的扶持政策与农民工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国务院从2003年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三补一减”等措施,提高了农民收入。减免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降低了务农成本,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普遍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差、工作不稳定,而且他们在城市打工的生活成本因粮食价格上涨而有所增加。因此,到沿海去做这样一份工作,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2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我国不能一味的依赖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①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首先应克服地方主义思想,促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平衡发展,以及建立起经济圈之间的整体发展战略。加强地区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发达城市带动落后城市,城镇带动农村,发挥经济圈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第三,产业适当向中西部转移,增强中西部产业配套能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②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我国应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企业由“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的过渡。同时,需要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淘汰、转移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产业和产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扭转企业长期以来以低成本比较优势为生存基础的状况。③增加我国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加强人力资源的职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科技创新、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所以,要发展我国持续的健康的外向型经济,还是需要科技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以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作为依托。
参考文献:
[1]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人口
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