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的立意与出意

2009-07-01应慈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消逝爷爷作文

写高考作文不同于我们平时写随笔能有感而发,只有确立了“符合题意”的思想、观点,然后才可搜索枯肠,选取自己库存的材料敷演成文。这是一个立意和为“意”弄文的过程。我们先来阅读一下《感受乡村》:

对乡村的记忆,不是“依依墟里烟”的静谧,也不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更不是“枯藤老树昏鸦”的苍凉。它温暖而冗长,写满了整个童年;它幸福又细小,小到蜷缩在奶奶家门前桔子树的树叶里。

再一次站在桔树下,抚摸到粗糙的灰青色树皮,每一个树节都刻下了往日的记忆,缩小又放大开来。

乡村,就是奶奶手中的瓜子仁。

那时的我,总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树底下,细数着叶片里透出的点点阳光。然后看奶奶从怀里掏出一方手绢,一层一层地打开,露出一颗颗饱满的葵花子。印象中,奶奶的手并不是长满老茧的,而是白白的,嫩嫩的,她用手指和拇指拿起一颗,划过阳光,放在嘴边轻轻地嗑一下,再掰开,那瓜子仁通体发亮,在空中跳过一个回旋,连同阳光一起,落进我的手心。数足了十颗,我就仰头把它们一起倒进嘴里,夸张地嚼着,浓郁的奶香味就这样散漫童年,爬上树梢。

树的顶头,最嫩的那片叶子受尽了宠爱,欢快地将阳光剪成一个一个小尖尖,是眼角的笑。

乡村,是爷爷的背,脚下的石子路。

总会在爷爷的背上度过那些温馨而光亮的午后,舔着手里硕大的棉花糖,看着脚下摇摇晃晃的石子路,穿过一片片苍翠欲滴的爬墙虎,不断地有大伯或者婶婶路过,用乡音叨上几句家常,有时会往我手里塞上几颗糖,然后我在爷爷背上满意地睡去,载回一个甜甜的梦。

这些,都已过去十年了罢。当那个不再憧憬十八岁的我重新站在树下,竟不知如何去回想或是遗忘。那个乡村的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再回到奶奶家,以一个城里人的身份。此时我已没有可以趴在爷爷背上的身材和等着吃瓜子仁的娇嗔,那昏黄的灯光告诉我的,是苍老与寂寞。

旧房子倒了,没有人理睬;河水干了,没有人过问。在这里,我看不到现代文明的福泽,因为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去了,留下一个村庄,与他们的父辈,一起衰老。

这个季节,杨梅红遍了山头,热闹了乡村,带着乡村特有的甜酸,而我,也将离去。

临行,爷爷告诉我,不要忘了,这里,乡村,是你的根。

这是2008年浙江省高考的考场作文,作文题为: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考生选择了“感受乡村”:曾经的乡村是那么的温馨和温情,而今却走入了苍老和寂寞,伤感绵延。在为乡村的宁静、温馨、甜美、惬意、和谐唱赞歌的考生群里,这音符很有些不和谐,但这却是真的。

立意,是动词性的。“意”是什么,这只是立意的含义之一。“意”的具象化,是立意的另一层含义,旨在由具象而出“意”。

《感受乡村》,选取了儿时生活的两个细节,内中那一份温暖和乡情与文末简要勾勒的落寞模样,反差明显,蕴含着作者对于农村的关注和深深的忧虑。真的乡村生活描摹和真的情感流露,使“意”得以具体化和鲜明化。

审题是立意的基础,审题失误,立意就会出轨。作文很糟,是出轨的后果。

给标题的命题,其写作范围往往会比较宽广,如“触摸都市”“感受乡村”,只要写出对“都市”或者“乡村”的感受,即在“符合题意”之列。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均属此类。

给标题的命题,有些也会有“坎”。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就需要考生跨越明确“坎”的喻义这个坎。人生路上、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自身缺陷,是“坎”。“大坎”常在国际风云变幻、地球生态平衡,“小坎”存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小“坎”大“坎”都必须跨过去。

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有细读材料抓关键信息方面的一些麻烦,看2007年浙江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写话题作文,不能不研读命题中的提示语,它通常明示着写作范围,暗含着思考方向。第一、二段分别提示我们可以写个人的生活史,人类的文明史。第三段则引导我们对“消逝”应有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不仅是“怅惘”或者“旷达”。

话题中的“行走”“消逝”是关键词。行走,是相对意义上的进行时,它是当下的生活过程,与变化发展的现实社会以及未来世界发生着联系。消逝,不等同于消失,是一种渐进的消失,是一种状态。没有行走,是不会有消逝的,消逝是在运动过程中逐渐消失的;行走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消逝的过程。比如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消亡的过程,其他事物亦然。

想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有自己的立意。可写自己行走在“消逝”中的感受,思考,状态。可写人类社会在“消逝”中的“行走”,表达自己的认识。

如果将“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改成“请依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那么它就是材料作文了,其思考的过程与话题作文相似,省却的是对话题的审视。

准,是立意的基本要求,如果再能有些新意,或者比较深刻,那么阅卷老师的目光就会多停留些时光在你的作文上。

写“感受乡村”,如果你能够突破田园牧歌式的美妙,把目光投向民生的疾苦,就会给人以沉思和共鸣。写“触摸都市”,如果你能够穿透都市的拥挤,声音的喧哗,人际的隔膜,触摸到歌舞升平下平常人的热心肠进取心,读者将感到意外和惊喜。

新,是与众不同和意外,却总是比较难,但我们还可以想得“深”一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那《感受乡村》所写的爷爷的告诉就很意味深长,其含意似乎是: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别忘了中国的农民!

确立了文“意”,算是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但仅此而已,这“意”是毫无意义的。比如雕塑,只有当造型完成,作者的思想才有了归属。考场作文就是为“意”造型。阅卷者是透过你的文来窥见你的“意”的。所以“意”好,还当有一个漂亮的造型(外在的,内含的)来出“意”,不管是文学类还是实用类文章!

《感受乡村》,写了奶奶嗑瓜子和爷爷背“我”行走于村中石子路上这两个场景。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很普遍。只是作者从生活的河中将它打捞,成为造型的最重要的原料。但若仅描绘于此,则意义也就限于对“桃花源”般生活的礼赞。于是,“我”十年后的回乡很重要,沉重的内容使作品的内涵有了一种深沉。

这样看来,要成就一篇800字的作文,是用不了多少材料的,而生活中可用的材料却足以完成很多个800字的造型。很多讲作文的书教导我们要“选材新颖”,但新颖是相对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旧闻,关键在于所选的材料能否成为作者表达思想或者感受的真正需求。

而且,很多材料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这使一材多用成为事实,也就难怪考生们把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们那一点事写得生生不息,而且还每每有佳作出现。像上面所言的两个场景是可以用于“行走在消逝中”的:那样的诗意生活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渐远去。还可以用于“他们”:今日的他们(乡人)已非昨日的他们,生活内容和方式、思想意识随时而变化,农村、农民值得我们真诚关注。甚至还可以用以表现“人之常情”。只是根据需要就“意”而作必要的修改。

要使材料成为作品,需要灵巧的组织和表达。《感受乡村》,奶奶嗑瓜子的特写让我们领略了《荷花淀》中水生嫂月下编苇席的那种如诗如画;爷爷背“我”悠然过村的镜头,由家的温馨延展到村庄这个小社会的温情、和谐。场景渲染与后文乡村衰落的简笔画构成的对比很震撼,凸显的文意将给读者以心灵撞击。

“意”是造“型”的指挥,内容、语言、组织形式是完成造型的元素。如果这些元素建构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机体,有效地表达出作者那准、新或深的“意”,那么作者期待的“心理价位”当如期而至,说不定还会有惊喜。

应慈军,语文教研员。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加浙江省高考阅卷工作,现居浙江丽水。

猜你喜欢

消逝爷爷作文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