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孔子,谈智慧

2009-07-01宋立林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5期
关键词:君子困难理想

宋立林

2008年的中国,灾难深重:年初的南方雪灾,五月的汶川地震,秋日的金融危机。天灾惨烈虽已过去,但金融危机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因此遭受重创,一时间人心惶惶。其实,毋庸讳言,今年将是最为困难的时期。尤其是,本来就已经呈现重大危机的大学生就业,如今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应当怎样应对呢?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与困难,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是人生的一大问题。其中的困境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心态失衡或心理疾病。人们在此问题上所遭受的挫折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近年,时常见诸报端的发生于大学生群体的极端案例,足可见其严重性。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但是,外在环境的改善,仅仅是一个方面。应对就业困难,需要每一个大学生自身作好准备,这是内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而大学生要做的,首先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不过,此处我并不想多谈素质提高问题,而是想说说大学生的心态问题。

既然我们身处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人的命运是千差万别的。作为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如何应对竞争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还有就业之后的工作压力?

在此,先让我们静下浮躁的心,去回味一下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吧。虽然显得“迂阔而远于事情”,但却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需要我们珍视。

其实,我们的先民对于困难的认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非常深刻了。《周易》是诞生于3000多年前殷周之际的一部奇书,它是一部以卜筮的外衣遮掩的哲理之书。书中蕴涵了先民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智慧。《系辞》中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后来,孔子也对《周易》产生了浓厚兴趣,经他一番创造性转化和阐释,《周易》成为一部影响中国文化颇为深远的哲学巨著,已经渗入国人的思维深处。

《周易》中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名曰《困》卦。卦爻辞和象辞、彖辞都围绕“困”展开。比如《困》卦的卦辞说:“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大象传》说:“君子以致命遂志。”《彖辞》中说:“险以说,困而不失其亨,其唯君子乎?”其中所表达的理念就是:面对困难,君子能够努力自济,必能亨通。只有君子能够面对险境而心存愉悦,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实现崇高的理想。

孔子无疑是中国人文精神之奠定者。孔子一生,为了实现其“天下有道”的理想,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席不暇暖。他73岁的人生,充满困厄和危险,密布艰辛与挫折。幼时丧父,少年丧母,老年丧子,周游时颠沛流离,困于匡、蒲,伐树于宋,厄于陈蔡,种种困难,不胜枚举。对于困难,他应当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面对困境,孔子为何能够泰然处之?因为他心怀理想,有一份“斯文在兹”的担当。而且,他对于困难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在另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典籍《孔子家语》中有清晰的记述。《孔子家语》的内容较《论语》更加丰富,尤能反映孔子一生经历的苦难和险阻。

我们都知道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围困,绝粮七日之久,弟子们都面带饥色病倒了,但孔子依然弦歌不绝,慷慨讲学。他问弟子的看法,子路、子贡都对孔子不理解,要么对于孔子之道表示怀疑,要么要孔子“现实一些”,将行道的标准降低一些。唯独颜回理解孔子,说孔子的道“至大”,天下不能够容纳孔子是那些统治者的耻辱。正因为不被容纳,才表明孔子人格之伟大。

面对子路的不理解,孔子阐述了一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看法。他说历史上和现实中那些有真才实学和深谋远虑的君子“不遇时者众矣”,即人才不被重用的情况非常多,不光我孔丘。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之中,不因为没有人欣赏而不芬芳。君子也是一样,立身修德,不能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他还认为,“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与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意思。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修身立德,要博学多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可能一时不被人理解、重用,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就丢弃理想,抛弃操守,怀疑自己。越是在这种无人理解的状态下,越应当充实自己。

不仅如此,困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可能并非不幸,而恰恰是一种幸运。陈蔡之厄后,孔子教导弟子们说:陈蔡之厄,对自己是件幸运的事,而这些跟随我遭此困厄的弟子,也是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古语有云:“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像陈蔡之厄,不正是可以激励发愤的开始吗?

这个故事还见于《说苑》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易传·缪和》。在《缪和》这篇残缺的帛书中我们看到,孔子解答弟子关于《困》卦的疑问时,举历史上的圣王霸主等例子来说明困卦的道理。比如,上古的圣王汤曾经困于吕这个地方,而周文王曾被殷纣王囚于里,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越王勾践都是经历过失败、屈辱和挫折才取得霸业的。由此,我们又会记起那副人所共知的联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古人所经历的这些困难,大者关乎国家社稷,小者系于生命安危。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与之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困难不可怕,对于一个拥有理想和壮志的人来说,那正是一次磨炼意志、检验操守、巩固理想的机会和缘分。

正是基于这样对于困难的理性认识,后来的人们才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增强动力。汉代的司马迁遭受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痛不欲生。然而,他身负撰写《史记》的使命,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和自身的使命,他毅然“忍辱苟活”,终于完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之所以能够“苟活于世”,就是因为古代的圣贤虽历经艰辛困苦而完成使命、取得成功的榜样力量,在激励着他。他以周文王囚于里而演《周易》,孔夫子厄于陈蔡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修《国语》,孙子膑足而有《兵法》等文化史上的范例为楷模,从中汲取了力量与勇气,最后终于成功。

我们再将目光拉回来,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灾难的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但是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时候,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雄般的气质与激情,感天动地,令国人重新体会并感受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准确地印证了古人那句“国难兴邦”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比比皆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困难,往往会陷入不理智状态。要么怨天尤人,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怀疑社会,要么怀疑自己。而这种种心态最后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的。面对困难,我们从孔夫子那里可以汲取到智慧。智慧不等于方法和技巧,它不能够给你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却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按照孔子所说,外在的机会与机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命”的范畴。我们面对的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作为个人很难改变,但属于自身的内在的东西则是可以改变的。比如,自身的知识、心态、素质等都在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应当将心思和精力放在这些因素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以图成功。

首先,要意识到人生中的困难可能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有的人天真地生活在梦想之中,对于现实认识不够真切深透,一旦面临困难的挑战往往就会陷入恐慌之中,这样的人往往不堪一击。

其次,要将困难视为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如果将之视为莫大的不幸,那将是真的不幸。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和磨砺自己,勇敢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就像《海燕》中所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最后,应当知道解决困难最根本之道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孔子一直强调:“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如果不提升自身素质,即使有好的机遇也很难抓住。我们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困难归咎于外在因素,而回避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反思。这里的素质,一方面包括业务能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是个人的教养和道德修养。许多大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有一种失落感,一方面哀叹,一方面放纵。怨天尤人,却从不反省自身。殊不知,环境不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关键恰恰在于自身素质。

真理往往非常简单,简单得经常为人所忽视。孔子很少谈高深玄妙的东西,他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生方面的问题。从他那简单得近乎常识的谈话中,我们却能看到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孔子告诉我们,困难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避免的,人们要乐观地面对挑战、砥砺自我。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不是很好的启示吗?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

责编:思 源

猜你喜欢

君子困难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君子无所争
选择困难症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