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的魅力

2009-07-01高美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1期
关键词:进步鼓励体验

高美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所谓评价应该有2个重要的方面:1)评价必须评估学生自身所产生的对错与是非:2)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也符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评价;教学;鼓励:进步;体验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从教学的效果上来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并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课堂“即时的具体性评价”逐渐成为“课改评价”的主流,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即时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

那么该如何在数学课堂这块阵地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即时具体的评价,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实践活动”?

1、关注学生的感受,巧妙使用即时具体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强化主体发展,遵循教学规律,落实课标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是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出发点。基于这一点,作为教师首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体态语言进行即时评价。所谓“体态语言”,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眼神”,目光要亲切自然,或是赞许或是期待或是点拨或是信任:“表情”,或是平和中带有激情,或是疑惑中夹有信任;“肢体”,温柔的手势、夸张的动作……这些都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的修正,提高学习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突现的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例如:“你的回答使我感到你的数学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太好了,我终于看到了从前主动回答问题的你!”“你今天的表现比昨天更出色!”

这些评价性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向每一个学生送出鼓励性评价话语。一个小小的鼓励就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当课进行到“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这一部分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于生活实际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当第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手的时候,笔者首先向他投去一个信任的眼神,之后用手势给了学生一个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信息。当学生用极小的声音回答出“我们在测量玻璃的厚度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后,用很紧张、很小心的眼神看着笔者,等待着笔者对他的答案的肯定或否定。抓住这一契机,笔者用热情而又极其夸张的口气说:“我怎么没想到测量玻璃的厚度也是用毫米作单位的呢?你的回答不但开拓了我的思路,更为同学们拓宽了想象的空间。”简短的评价使那个学生满脸自豪地坐到座位上,也正是这简短的评价带来学生争先回答问题的活跃课堂,就这样,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教学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体验学生的感受,讲究评价学生错误的方法

“尊重差异,价值多元”是课程评价的又一基本特征,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更要巧妙善意的批评,尊重学生在理解上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认知程度上必定存在不同,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的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时,应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记得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公园里下午来了55名游客,比上午多3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随着一个学生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55-3=52(人)”,下面坐着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而到黑板板演的学生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学生做出斥责?笔者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笔者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把这道题解对了,而且笔者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学生,学生又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出独特的思维方法。

通过这样的评价,笔者既婉转地道出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笔者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对他进行嘲笑,那么在后来的教学中就会看到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有时解不出题并不是他的学习态度差,教师应对他的学习作出合适的评价,而且应该是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就如同上面的评价片段,建议性的批评不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尊重与批评并重,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3、理解学生的感受,拓展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通过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拓展评价的空间,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例如在讲“9的乘法口诀”一课,当课程进行到编口诀阶段时,笔者给出相应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编口诀的学习。学生很快投入合作学习当中,其中有一个小组很快完成编口诀的学习,并且答案完全正确。问其原因,组长道破其中的奥妙,原来组长采用的是“分而食之”的方法,即组长把学习任务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有的学生负责在课件中寻找答案,有的负责对找到的答案进行校对,这样便很快完成学习任务。抓住这一契机,笔者只是对该小组做了一句简短的鼓励性评价:“你们小组的做法真好,我之前怎么没想到?”但具体好在哪却没有直接说,而是引导其他小组对此做法进行评价。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各抒己见:“我们是每个人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一遍,浪费了一定的时间,而他们是每个人只做题目中的几道题,当然节省了时间。”“虽然他们小组每个人只做了所有题目中的几道题,但是合起来依然是所有的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不但学会如何合作,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体现教师在学生“学”中“导”的作用。

4、领悟学生的感受,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

数学课程即时具体的评价并不是单一的。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地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谓延时评价,即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去揣摩去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后,再给予他一定的评价。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笔者感到延时评价尤其适用于接受能力不是很强、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进行思维。这样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与即时评价所取得的效果是一样。

比如在“8的乘法口诀”一课,笔者设计以下导入新课的内容。首先由学生说出由任意几个8相加的加法算式,马上有学生说出结果。对于学生的答案,笔者只是给予肯定或者否定,而没有要学生说明为什么,使那些还不太会的学生感到莫名其妙,从而激起他们极其想知道为什么笔者能够判断出他们所说答案的正确性。这么做既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使学生在掌握了“8的乘法口诀”这一知识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笔者进行如下的延时评价:“经过深入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是如何能很快地说出几个8相加得多少的秘密,老师也从同学们的身上看到了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整节课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下进行的,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

总之,在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中,教师适时地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恰当具体的评价,会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快乐殿堂,也为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逐步完成新课标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进步鼓励体验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鼓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