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在艺术教学中的意义
2009-07-01田华
田 华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同个性类型的分析,摒弃传统的“守成教育”模式,联系教学实际,提出在艺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在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这些与学生的个性倾向(动机、需要、信念、理想、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个性类型和特征表现
一般个性特征外在表现为各类不同的气质。按照心理学的气质学说,人可以划分为4种气质类型,并且4种气质类型在行动方式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多血质的人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情绪兴奋性高,具有外倾性:胆汁质的人的特点是富有精力,情绪兴奋性高且比较强烈,反应迅速,具有外倾性;黏液质的人一般表现安静,动作迟缓,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低,较少在外部表现心理状态,即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不够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强烈,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低,具有内倾性。
2、个性与教学的关系
1)外向型的学生精力充沛,有主见,敏感并富有智慧,喜欢挑战,但做事缺乏考虑后果,易于感情用事。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面对所有问题有感而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进行艺术实践时往往完成速度快,但明显简单、粗陋和不深入。对于这类学生不应急于以主观色彩评判对错,应深入了解学生想法,体会其情感,用理解的态度去评价其表现。
2)内向型气质的学生孤僻、感情世界丰富,富有想象力和个人思想。这类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得并不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正确和深入,心中很有主见。在进行艺术实践过程中这类学生的冲动一般较慢,但是他们完成的质量往往较高。因为这些学生自身对艺术存在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该给他们宽松的发挥空间,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开朗型的学生显得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思维敏捷,语言幽默有趣,对外面的世界也会做出积极的反映。但这种个性特征的学生缺乏耐心,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较差,并有多动的倾向,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动作很快,但完成的质量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予这类学生关照,多做一些具体的指点,帮助他们克服毛躁心态,使其得到不断的支持和鼓励,将其个性因素中的创造精神转化为艺术学习的创造力。
4)理智型的学生会有惊人的耐心和毅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非常耐心和执着,他们对简单和重复的事情不会感到乏味,并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新发现。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应大胆鼓励,允许他们不断尝试,并可以从侧面提供一些提示或帮助,让他们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个性发展
艺术素质的形成须有赖于有效的学习,而有效学习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把艺术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艺术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艺术,享受艺术的乐趣,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他们在艺术学习中的潜质和水平是有区别的,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挥其在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使每个学生在艺术素质上都有良好的发展。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主体创编艺术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自实践,亲自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在艺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每个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完成,让他们在充分体验艺术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另外要注意区分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绝大多数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艺术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为学生培育一种良好的创造气候与社会心理环境,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去大胆想象和幻想,更多地积极参与到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