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本色作文
2009-06-30陈宗胜
陈宗胜
摘要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事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写出有生气,有灵性的作文,我们就必须向着作文要回归生活,摒弃束缚这个目标努力,积极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理论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回顾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命题趋势已逐步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以感悟为魂的特点。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南卷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作文题也正体现了让作文回归生活,回归心灵感悟这一特色。
多年以来,考场作文是讲求“规范”的,从文体到立意,从结构到表达,都被计入没有形诸文字却处处存在的“标准”。这样,无形中会使考生为求保险而不敢表达真我。其次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个性缺失,导致作文教育的模式化、政治化、非生活化倾向。再次就是唯考是“图”、急功近利,进行套化的写法指导,人为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性。
教学生真正学会作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写出有生气,有灵性的作文,回归生活,实现本色作文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生活的观念
我们或许有这样一种体验,无论你怎么卖力地讲解写作技巧,喋喋不休地传授写作方法,效果总是不明显。殊不知学生在研究规矩的同时,思维已逐渐僵化,凝结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我们呼吁“回归生活,本色作文”,首先就要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只传授作文技巧,而对活生生的个性和生活却置若罔闻的做法。
写法的学习不是教学重点,明言警句,经典素材的积累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会用,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生搬硬套。那么作文教学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应关注生活,重视抒写生活,然后再探究如何表达。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要让学生的作文植根于生活这块土壤。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因此,作文应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2 认识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我们的民族文化跟西方国家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差异,西方强调个人、强调民主,而我们较为强调“精英主义”,团体意识较强,存在着把生活政治化、道德化的倾向。这种文化心理倾向,往往导致学生不把周围的存在,周围的平凡看作是有意义的、可圈可点的生活。其实平凡的世界是一种最真的存在,研究存在,写出平凡,是对生活的深入,也是自我的塑造。像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深夜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不都是平凡的生活吗?朱自清、郁达夫是大家,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比我们丰富,人生体验是比我们深刻,但大家笔下抒写的不也是最平常的生活吗?平凡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溪流,它是永远激荡着生命的热情的。
所以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应研究如何训练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产生写作兴趣。
3 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缘情言志
人的心灵世界是广阔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和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源泉就不可能枯渴。有人提出中学生作文要去掉“我们”,做到心中有“我”—— 独一无二的“自我”。这是不无道理的。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搏动着感人的人格力量。于是我们要呼唤“我”的回归,解除个性压抑,真正地表达个人的真实情感。
我们要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缘情言志,就要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说真心话,克服盲目性,确立自主人格。如果没有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个性就会被压抑,作文也就不能做到缘情而发。
4 阅读与写作关联,拓展生活空间
我们都知道,作文不是靠教师指导就能学会的,而是靠课外功夫,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只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阅历、感受,才能写好作文。然而,在校园里学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因此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便是一片广阔的生活田野,作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块土壤的重要,让学生做到读悟练为一体,使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对于课外阅读这块土壤,教师既要正确引导学生又不要过多干预,要顺应学生的天性,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有自己的理解。
除了读课外书,如有条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多看电视、上网,多渠道大量地接受新思想、新信息,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开阔的视野,不断地积累和内化,学生思想的内涵才会越来越丰富,写作起来自然会越来越兴致勃勃。
总之,只要我们向着作文要回归生活,摒弃束缚,绿色作文这个目标努力,积极探索,写作的过程就会成为感悟生活,抒发真情的过程,就能写出有灵性,有生气的作文,就能表现人性的灿烂,生活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