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案例及反思
2009-06-30梅素霞
梅素霞
摘要《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篇课文,由一篇通讯报道改写而成。作为略读课文,它有两项学习目标:(1)培养默读能力;(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关键词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1 案例背景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由一篇通讯报道改写而成。文章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立即派出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篇课文是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有两项学习目标:(1)培养默读能力;(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笔者对此课执教了两次,两次执教两种不同的导入过程,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不同的两次导入过程和反思:
2 导入案例(一)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把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工程部队、武警总医院三个部门联合组建,所有的队员都接受过国际救援的训练,拥有国际救援的相关资质。目前有队员200多人,主要针对国际上由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以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援救。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查找的资料给大家读得很清楚。如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就更好了。
生2: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装备在世界上是一流的,搜索设备、救援设备、医疗设备等等大多采用国际先进的仪器。世界上很多经济较发达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国际救援组织,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组建了救援组织,现在有此类组织的国家还有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一个国家建立国际救援组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师:你用自己的话介绍得很好。
生3:中国国际救援队创建于2001年4月27日,简称CISAR。2003年2月 ,在对新疆巴楚地震灾区进行灾后援救的队伍中,有一支装备精良、操作规范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来新疆巴楚县地震灾区执行灾后救助是他们创建以来的首次出征。
……
师:同学们介绍的都很好。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世界抢险救援中表现出色,为祖国赢得了荣誉。2003年5月21日,非洲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立即到阿尔及利亚进行抢险救灾,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带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叹之情来读课题。
生:(用赞叹语气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表现吧!
3 导入案例(二)
师:同学们,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后的图片。出示伴有打字音响效果的字幕:2003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看到这些,你认为此时的阿尔及利亚人民最需要什么?
生:最需要援助。
师:是的,他们在翘首以盼。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去救援队,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
师:我们来看看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有关资料。(课件出示课后“资料袋”中的资料:2002年初,我国政府根据地震救援的需要,成立了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支救援队由地震专家、工程兵部队、医务人员组成,共200多人。他们配备了一流的设备,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训练。2003年2月,救援队首次参加我国新疆巴楚等地的地震抢险救援,出色完成了任务。2003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救援队立即赶到灾区。联合国官员高度赞扬说:“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吧!
生:(同桌交流课前收集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师:“中国国际救援队来得真快,其反应速度是超常的。”这是联合国官员的高度评价。那么,在阿尔及利亚人民心目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怎样的?(板书课题:28*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这一课的课题与以往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一课的课题既有逗号,又有感叹号。
生2:这一课的课题是一句话。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2:是阿尔及利亚人民说的。
师: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和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课的课题?
生:用赞叹的语气读。
师:请同学们带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叹之情来读课题。
生:(用赞叹语气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4 教后反思
案例一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导入时间过长,致使后边自主阅读和感悟的时间紧张,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在读课题时,直接让学生带着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叹之情来读课题,显得很突然,虽然学生也是尽量带着赞叹之情去读了,但却是肤浅的,形式上的。
案例二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阿尔及利亚震后房倒屋塌、亲人失散的图片,出示伴有打字机音响效果的字幕:2003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当学生看到阿尔及利亚震后图片,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出示字幕时,学生专心致志,只听见打字机嗒嗒嗒的打字声。当老师紧接着问:此时,阿尔及利亚人民最需要什么?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要回答。此情境创设得简洁明快,且震撼人心,以有效的视觉、听觉和言语刺激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了学生的情智,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读课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一课的课题与以往课题的不同之处,再根据课题的意思和标点符号来读出赞叹之情,就水到渠成。纵观两次教学导入过程,不难看出,第二次的导入过程,效果是显著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动的情境创设,使枯燥的文字介绍变为集声、像、文为一身的立体形象,这样既简洁生动,又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还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到语言文字包含的情感,为下边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帮助和友谊以及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