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基本功看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现
2009-06-30宋晟
宋 晟
摘要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成效与教师基本功的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基本功越好,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也越好。从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分析,探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现,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教师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幼儿社会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以发展幼儿的情感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成效与教师基本功的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基本功越好,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也越好。
1 幼儿园教师基本功的含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基本素质;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但在教学的不同领域,要求教师具备的基本功要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领域教学的特色,施展恰当的教师基本功。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领域,教育的目的为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要求教师在教态、知识技能、组织教学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从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现状来看,教师基本功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
2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教师的教态与教学内容不符
2.1.1 情景回顾
例:在教学活动“谦让会更好”中,教师讲述故事“好斗的小公鸡”,教师制作了两只小公鸡教具,在绿草地背景下表演小公鸡抢玩具,教师讲述故事语言平淡,直到讲到小公鸡斗得啄破了皮,教师语音语调基本没有变化,拿着小公鸡的两只手也都只是左右晃,没有让幼儿意识到争抢玩具引起的严重后果,幼儿无法产生在面对少量玩具时愿意谦让的情感。
2.1.2 问题分析
教师的教态包括了教师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的教态表现愉快偏多,但有时教师过于进行自我表现或者不善于表现,忽视了教学内容,表现的教态与教学内容不符合,而教师错误的情绪状态,不利于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情感。
2.1.3 对策探讨
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态。教师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态,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教师必须要用正确的社会情感来引导幼儿,幼儿才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情感。
例:在教学活动“谦让会更好”中,教师讲述故事“好斗的小公鸡”,在说到两只公鸡为抢玩具斗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教师要出现不满的情绪,而当两只小公鸡最终学会谦让一起玩玩具时,教师要出现愉快的情绪,对比要鲜明,让幼儿知道,谦让能够产生愉快的社会情感。
2.2 教师传递的教学知识不准确
2.2.1 情景回顾
例:在教学活动“祖国首都——北京”中,教师提到“颐和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这句话不够严谨准确,美丽这个评价是带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美丽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将颐和园定义为最美丽的园林,幼儿产生的这个错误的社会认知,则使幼儿的思维变得狭隘,比较其他园林时都会以颐和园作为参照,而不接纳其他形式的美丽。
2.2.2 问题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也应该进行知识经验的准备,传递给幼儿的知识首先应该是正确的,否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幼儿接收了错误信息,产生了错误的社会认知。
2.2.3 对策探讨
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经验准备,确保传递的教学知识准确。教师传递给幼儿准确的教学知识,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教师拥有正确的社会认知水平是幼儿形成正确社会认知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例:在教学活动“祖国首都-北京”中,可以将“颐和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这个认知内容更改为“颐和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园林之一。”只有产生了正确的社会认知,幼儿才能进行对比、判断。
2.3 教师在向幼儿传授社会技能时没有教授可操作易行的方法
2.3.1 情景回顾
例1:在教学活动“不跟陌生人走”中,教师都在强调“碰到陌生人要找警察、要打110”,这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完全行得通,首先陌生人也不全是坏人,再者,就算陌生人是坏人,对待坏人的方法也应该是幼儿尽可能做到的。教师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真正遇到类似情况时,无法出现正确的行为。
例2:在教学活动“学做小客人”中,教师提到做受欢迎小客人的方法包括懂礼貌、尊重小主人等,这些(下转第78页)(上接第57页)方法很抽象,幼儿学了之后,不知该如何应用,如怎样算懂礼貌?什么时候表现礼貌?尊重小主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等。
2.3.2 问题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授幼儿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在离开教师也能独自运用好教师所教授的技能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若没有教给幼儿可操作易行的方法,幼儿将无法掌握必要且准确的社会技能,出现正确的社会行为。
2.3.3 对策探讨
教师要按照幼儿的思维特点,教授给幼儿系统的、可操作易行的行为技能。教师教授的行为技能可操作易行,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中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攻击、违反规则等。我们希望幼儿掌握积极的社会行为,这些社会行为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不便于幼儿掌握,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必须传授给幼儿具体的、可操作易行的方法,才能让幼儿理解这些行为并且能够做到。
例1:在教学活动“不跟陌生人走”中,教师不能简单强调“遇到陌生人就找警察,就打110”,这种方法很不明确,若幼儿在生活中真的碰到陌生人,是否马上拨打110找警察呢?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幼儿分析情况,教给幼儿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如先教给幼儿面对陌生人的基本方法是礼貌待人,当陌生人要求自己跟着走的时候,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若是给吃给玩,绝不可接受;若是借爸妈名义来接孩子,要求亲自与父母电话联系,直到亲耳听见父母的声音,必须熟记父母的电话号码,但不可告诉陌生人;若是强行带走,要大声呼救,求助身边的大人(不一定是警察);教师还要强调这些不是所有方法,总之,只要是不认识的人要你跟他走,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可以跟着走。这些方法应该有层次,并可操作易行。
例2:在教学活动“学做小客人”中,教师并不是把凡是涉及到小客人应该出现的良好行为概括给幼儿知道就够了,而是要把这些积极的社会行为具体化,更便于幼儿理解和运用,如可以告诉幼儿要做一个受欢迎的小客人,在做客前,应该事先联系、守时;到主人家门前要敲门、有礼貌问好;在主人家里要尊重主人,凡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离开主人家时,要有礼貌地向主人道别。这样系统地进行学习,可以让幼儿更准确地掌握良好的社会行为。
在南京师范大学李娟的研究中提到,一线教师对社会领域教育形式、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且大都不愿意上“社会课”。所以也不会主动去研究社会领域教学,不研究社会领域教学,教学中的问题将永远不会解决。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觉得社会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并对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熟悉后,才有可能提高教师基本功,发挥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