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梦”留给孩子
2009-06-30毛林伟
毛林伟
摘要童话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阅读题材,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童话文章,而如何寻求童话里的永恒意义与永远的童心,这是童话教学的主味。本文就如何引导孩子走进童话世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题材童心肢解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题材,它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就童话阐述主旨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二类:一类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另一类则须认真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无论何种童话,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他们纯真的童心去触摸、去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引导学生与童话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同甘共苦,在情节里放飞心灵,自由翱翔,寻求童话里永恒的意义与永远的童心——“为孩子造梦,留住童话和诗意。”这是童话教学的主味。
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却把童话教学等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教学,犯了童话教学的大忌,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能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只是滞留在童话世界的边缘。具体有“肢解文本”、“理性分析”、“深入深出”等不当的教学处理方法。
1 肢解文本
在童话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找出童话中精彩的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些教师以为这么做,就可以体现出语文味。殊不知,他们对童话进行切割式教学,不仅破坏了童话的整体性,还使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童话失去了原有的感人功能,从此,孩子无梦可入。
但我们如果引导学生以他们纯真的童心去触摸、去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引导学生与童话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在情节里放飞心灵,学生又会如何呢?下面的例子就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巨人的花园》片段:
师:让我们到美丽的花园中,让我们畅游其中吧!请闭上眼。
(配乐口述: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子里的小孩都喜欢这里,这个花园了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谁允许你们到这里玩的!都滚出去!)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一个粗暴的声音!
生:一个令人讨厌的声音,孩子们都被吓跑了!
……
师:这座花园是巨人的,现在他回来了,他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便大声斥责。请你们把巨人的话找出来读读。
(生边读边画边想象。)
师:读这些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谁允许你们到这儿玩的!都滚出去!”巨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脸红红的,双手叉腰,心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随便进来,真讨厌!(学生边说边做出动作)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想:这是我的地盘!我已经说过不让进来,你还进来!真是自讨苦吃。他气冲冲的,迈开大步去教训小男孩。
……
在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巨人”分明在孩子们的心中“活”了,孩子们已经与童话里的人物同喜同悲,他们在情节里放飞着自己的心灵。
2 理性分析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它往往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它采用拟人的方法,给所有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性化。因此,童话是感性的。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教师要少问学生“为什么?”,少探究一些“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应该多从感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童话中的人和事。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去年的树》时,让学生读文中的词语,而后就“伐木”一词问:“同学们,你们读到伐木工人砍了大树,有什么感觉?”“感觉树已经死了。”“感觉伐木工人很残忍。”“感觉这树已经不在了。”学生回答。课一开始,教师就带着学生进行分析,没有为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作铺垫。这样一来,孩子不愿入梦。在这一篇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感觉自己是文本中的会说话的“树”、“鸟”、“灯火”,让学生和文本互动起来。如一位教师就作了这样的处理:
……(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树”、“鸟”,你会说哪些话呢?
(1)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习对话)
师:我们交流一下。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伐木工人,你就做回好人,饶了我吧,我还等着我的好朋友小鸟呢,你们砍了我,我就找不到鸟儿唱歌了。”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伐木工人,请饶了我吧,明年,那只美丽的小鸟要回来找我,要是找不到我,他一定会着急万分的。把我砍了,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求求你,不要砍我,我的好朋友明年要来找我。我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放了我吧,明年我的朋友小鸟会找不到我的,伐木人,你就做做好事,放了我吧。”
师:真是信守诺言,心系环保的大树啊!
师:谁写第二句的,来交流一下。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大树,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你,我现在找着了,你却变成了灯火,你真是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我真悲伤。”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大树啊大树,我好不容易找到你,可是你已经做了火柴,你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请你安息吧!”
……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从你们的对话中,看出你们读懂了课文,大树、小鸟都希望和我们人类一样创造一个富饶、和谐的世界!
3 “深入深出”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可是,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似乎不这么做就显示不出他们的高深。其实,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童话,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所谓的“童话世界”——这样的梦,即使有,大概也不香甜。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处理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大为不同。如《巨人的花园》中有这样一段话: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
生:巨人,你太自私了!
生:他不会这样说,他开始就这样说的话会挨揍的。
(学生对小男孩会怎样说展开讨论)
生: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您能快乐吗?人是需要交往的,如果只顾自己,最终只能享受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教师像这样从儿童的视觉出发来解读,没有微言大义,学生就容易与文中的人物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童话是纯真的,需要纯真的心灵去体会;童话是诗意的,需要诗意的心灵去感受。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让孩子
们情不自禁地进入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