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倾听的魅力
2009-06-30徐萍
徐 萍
摘要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学问。懂得倾听,有时比会说更重要。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会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的要求,是科学教学成功的保证。数学教师只有把倾听作为一门艺术来掌握,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倾听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新理念的倡导下,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之中,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教学更加显得精彩。可同时我们也有这样的感叹,课堂中普遍呈现出这样的现象:爱说话、爱表达的学生多,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发言的少之又少,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耐心地听完别人的发言,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或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甚至直接影响了听课效率。其实,听是个体获取信息、吸纳知识的主要渠道;听是个体了解他人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
1倾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体现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善于倾听是教师重要的基本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上退了下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数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奠宙教授在对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访谈时,陈省身教授说:“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善于关注学生、倾听学生,授课时及时恰当地调整教学行为。
2倾听,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倾听着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从主要退为次要,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走进学生心灵,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答问及思考过程等,通过迅速反应,作出正确判断,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质疑,导引学生善于思考,多向思维,丰富和调整师生的认知结构。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在师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依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及时放大,适时给学生表达的机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见解,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搭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受全身心的愉悦。这是实践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3 倾听,是一种策略,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
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对待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发言,教师倾听,教学相长,教师把握教学主动权,不时引导,纠正学生的偏向。学生回答问题是发散性的,教师要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倾听,来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哪些是需要引导的,哪些是需要师生探讨的,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分解在讨论中必然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倾听,教师可以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跟踪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学生的兴奋与疑惑等,何时参与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讨论方式等,教师要迅速做出决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赞美学生的创新想法。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学会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新知,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还在探索、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发展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师生倾听、生生倾听,丰富了教材内容,生成了教学资源,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使课堂教学丰富而精彩,充满了活力。我们的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分强调预设——精心设计提问,推敲自己在课堂中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主动发展的生命个体。有一种说法,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不管是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总之,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