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

2009-06-30蒯秀丽

科教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蒯秀丽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脱离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的原则,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生活作文”的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观察、积累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生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多年来,教育工作者对作文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笔者调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作文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无内容可写。由于学生年龄小,写作文时,往往绞尽脑汁,找不到题材,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平淡、枯燥。

(2)学生的作文情感失真。学校每周有两节作文课,多数教师对作文的要求是“当堂完成”。但就小学生的能力发展来看,他们并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有的学生只好敷衍应付;有的翻阅作文选,照猫画虎,没有真情实感。

(3)教师忽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难点。虽然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但仍然没有一定的模式,没有有效的方法,教师教学时比较盲目,比较力不从心,索性敷衍了事。作文只有在考试时才会出现,为了使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有些教师忽视平时的作文教学,轻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抄、背作文选上的内容。

(4)教师对学生写作水平盲目拔高。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不仅要求内容具体,而且强调语言优美,成人化、文学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脱离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的原则,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需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将来参与社会所必须的作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生活是作文之源。

下面就作文教学要改革,谈谈笔者的观点。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一方面是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先宣读教材中“笔下生花”的要求,然后读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另一方面上作文课时,一般情况下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写出来的作文大致雷同。

《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习作要求是基于练笔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无拘无束地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在学生面前,有的是他们已经认识的,有的是他们还没有认识的。我们只能要求他们用自己的笔来反映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和已经有的思想。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而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发展的过程,主要看作是把人类已有的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到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生活作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情感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质,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需要,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表述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1 学会观察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加上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是观察不得法,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学生可感可看的事物,让学生明确观察对象,把观察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观察是摄取客观事物的窗口,是进行思维的客观依据。而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具备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教师在作文课上可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动物等,逐渐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2.2 激发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乐于写作,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中取材,给学生创造说、写、演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习作内容可选择,教师(下转第39页)(上接第11页)必须让学生热爱生活,亲近生活,在生活的海洋中吸取充满阳光的作文素材。在生活中学习,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换句话说,写作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之道。

2.3 激发情感

语文教育“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字、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生活作文”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的、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要表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抒写自己的情怀。作文就是学生情感的流露,真情的表白。“生活作文”强调情感的真实。因此,作文首先要给儿童丰富生活、丰富内心世界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用心去充分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让他们有所知、所感、所思、所想,进而产生表达、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写作文应该而且也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愉快体验。

2.4 注意材料的积累

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写一篇文章离不开谴词造句、谋篇构思。要做到文通字顺、结构完整和布局合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经过较长时间、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存。

叶圣陶先生提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4.1 从阅读中积累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的。语文学科知识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在日常阅读课中抓住适当的时机,灵活地指导学生进行“小作文”练习,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2.4.2 日记

日记是训练学生学会书面表达的极好手段。一是因为日记必写自己经历的事,随心所欲,不会“无米可炊”。二是因为日记不拘形式,可长可短,比较自由。三是因为日记一般不必批改,不必评分,不是为应试而作。

总之,写日记容易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到练笔实践,学生乐于去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写作文摆脱了“苦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作文训练的效率就可以提高。

教师对学生日记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其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生活作文”使习作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