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9-06-30周永何佳赵执
周 永 何 佳 赵 执
摘要: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土地整理潜力充分认识,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整理工作。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主要是耕地整理,因此研究耕地整理潜力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对耕地潜力影响较为明显的指标进行讨论。
关键词: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52-02
耕地整理是我国现阶段增加耕地面积、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它还对改善整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了解耕地整理潜力大小、划定耕地整理区、合理安排耕地整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耕地整理潜力研究中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科学实用性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建立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体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即应建立在公认的理论之上,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能发挥在单元之间相互评比的实际作用的体系。如果没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无任何意义。
②系统性原则。耕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用系统的观点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应从评价的目的出发,按照系统的观点,遵循多层次、相关联、互补而又不重复的原则,选取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和因子,构建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
③地域性和动态性原则。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区域的自然察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决定着区域耕地整理的方向与特征,进而影响着耕地整理潜力。所以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选择普适性指标,也要选择反映地域差异性和时期差异性的特殊指标,使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
④主导性原则。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众多,必须综合分析各因素对耕地整理潜力影响的程度和大小,选取影响程度较大因素和因子作为评价的指标。
⑤差异性原则。有些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具有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即指标往往存在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如,一个指标可能既影响到耕地利用空间扩展潜力,又影响生产能力提高潜力。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量避免指标的相互重叠,选择相互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独立性的指标,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
⑥完整性原则。耕地整理目标取向的多元性决定耕地整理潜力的实现是一个综合过程,目标的多元性也导致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众多。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能较全面地反映和度量耕地整理潜力。
⑦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应能充分反映耕地整理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指标的设置也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指标应便于收集、测定或提取,不宜选取那些过于宏观、模糊的、难以界定的指标。可以考虑从统计数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获取指标数据。另外,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也是获取数据的有效途径。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照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理论分析法主要是根据本次评价的目的,在对耕地整理实质、目标及耕地整理潜力实质、潜力内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选取对研究区域耕地整理潜力影响大和针对性强的指标。专家咨询法运用体现在:文章首先提出评价指标后,咨询专家的意见后,最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既然耕地整理是通过一定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对具有整理潜力的耕地进行综合整治,耕地整理潜力大小首先应该基于整理目的和对象有关。这种与耕地本身质量和开发利用状况有关的整理潜力可称为耕地整理的内生潜力。而耕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生态环境等,所以在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中相应地构建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同时由于通过耕地整理工作可以使待整理耕地达到上述预期效益,而这种效益也正是基于目前耕地整理状况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指标也可以称之为整理效益指标。
同时,耕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整理潜力评价,仅从耕地本身考虑无疑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整理的外部条件,即把内在的潜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待整理耕地进行比较完整科学意义上的评价,从而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整理实践提供借鉴。由于这类指标实际上是考虑到耕地整理的外在条件,是一种整理上的可行性,因此可将其称为外生潜力指标或者整理可行性指标。文章从耕地整理的社会需要和耕地整理的基础保障条件两个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作为衡量潜力大小的整理可行性指标。
①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耕地利用率提高预期指标用耕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系数来衡量,这是因为耕地整理的目标之一是要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新增耕地系数可以反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大小。显然,新增耕地系数越大的耕地整理潜力也相对越大。
其计算公式如下:
Q=(U1-U2)/U2*100%
Q为新增耕地系数,U1为整理后预期耕地面积,U2为整理前耕地面积。
②耕地生态环境改善度。耕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保证。文章选取两个因子来衡量耕地整理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力,分别为水土流失敏感度、耕地坡度级结构。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是土地退化、河道和湖泊淤积的根本原因,因此水土流失程度是评价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以水土流失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整理区域进行分级。土地资源中的水土流失也叫做土壤侵蚀,是关于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土壤侵蚀敏感度(水土流失敏感度)指的是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3]。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原则,对影响土壤侵蚀敏感度的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土壤侵蚀敏感度越高,说明人类活动越容易影响土壤状况,则耕地整理的效果越明显;反之,敏感度越低,整理的潜力就越小。
③耕地坡度结构。和水土流失相对应“耕地坡度级结构”这一指标作为影响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因素,因为,坡度陡缓是影响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此外,耕地坡度级结构也有以下原因:第一,耕地的坡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成本:如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如耕地有一定坡度,则采用机械化也会因机械上下坡而徒增油耗、降低机械作业效率;第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因此坡度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制约耕地面积的增加。
计算公式为:
P=S1/S,
P为坡度25度以下耕地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S1为坡度25度以下耕地面积,S为耕地总面积。
{4}基础设施配套状况。待整理耕地本身己具有的基础设施状况,主要是指实施耕地整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状况,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以及其他设施。如待整理耕地本身己具备较齐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所需投入的减少,整理难度的降低。通常采用基础设施配套指数来衡量基础设施配套状况。 计算公式为:
E=(A1+A2)/S,
E为基础设施配套指数,A1为整理区农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A2为整理区农村道路面积,S为耕地总面积。
{5}耕地整理的社会需要。现阶段我国的耕地整理主要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是耕地整理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在耕地整理的宏观安排甚至具体实施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考虑,通常会制定宏观层面上的耕地整理战略,出台耕地整理政策,向部分地区倾斜。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对各个乡镇的宏观政策倾斜度,采用等距法分为5个级别,最高为100。
{6}耕地整理的积极性。用人均耕地面积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大,撂荒耕地比例高,整理迫切度低,整理可行性小,整理潜力低。反之,则撂荒耕地比例低,整理迫切度高,整理可行性高,整理潜力高。此外,人均耕地面积取决于耕地数量与当地人口数量,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地劳动力的多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小,可投入耕地整理的劳动力多,潜力相对较大,反之,则相对较小。计算公式:
R=S/W
R为人均耕地面积,S为耕地面积,W为当地人口总数。
3结语
由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在处理选定的6个评价指标时先将数据标准化后计算各指标得分和权重值更为科学合理,用数理统计中的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素成对比较法或特乐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将与标准化各因素得分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分值低代表耕地整理潜力大小。
评价目的是选择评价因素和评价因子的重要依据。开展某个项目区等小范围内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应构建耕地整理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是选取对耕地潜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政策倾向与区域发展对整理潜力影响较大也必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