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中文学渗透与学生养成教育

2009-06-30梁建忠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9期
关键词:典故成语知识点

梁建忠

迄今为止,中外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不独养眼,更在养心,养性。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更可以起到语文教学中起不到的作用。如果坚持下去,对学生养成教育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习中,由于教材的编写特点,使得本该趣味横生的历史变得千人一面;由于评价制度的制约,使得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学习方式一成不变;由于教师教法陈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所有这些都导致一个结果,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毫无兴趣可言。

由于文学内容大多“面目可亲”,学生易于接受。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显型文学知识点,并深挖与教材相关的隐型文学知识点,在恰当的时候引入课堂,能有效激起学习历史的火花,使学生通过灵活多样是方式轻而易举地掌握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背景时,引入对联一:清代一贪官门前对联“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联二:“竹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比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再现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和鸦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再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引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通过分析对联,学生较容易形分析出清政府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又通过伊藤博文的“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的“天无度,地无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来分析清政府的卖国政策。

在课堂中除了对联以外还运用毛泽东语录、歌曲等形式,迅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 “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同时,也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读书、念书”模式,能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同一知识点,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学生自己所言:教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真是越看越有意思,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学习习惯

在课堂中如果能够选取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作品,加以科学引导,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时,由教材隐型知识“成语典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邯郸地区“成语之都”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成语典故进行全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明白“文史不分家”的道理,鼓励学生无条件、无限制地搜集成语典故,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不只不觉地培养了动手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选出与教材紧密相关的成语,然后对号入座;对成语材料进行再次阅读,并与教材进行结合,丰富了教材内容,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第三,指导学生选出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通过对身边文化景点的学习,使学生从现实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又能从历史中走出来。这样就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第四,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寻找与教材相关的文学材料,坚持下去,让这种行为时时进行,处处展开,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心之人,用心之人,并成为一个有恒心的人。

这样,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养成不等、不靠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高考形势的变化需要和学生水平差异,对文学材料进行整合、分类,然后进行问题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则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阅读、准确审题、有效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我引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陶,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然后进行设问:

①诗中的“我”、“母亲”、“海狮”各指什么?

②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割占的?

③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必须联系鸦片战争的经过与影响,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对材料进行全面分析,准确理解、地位,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把一些小说引入课堂中。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节选:“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然后进行设问:“这一段话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要想得出正确的答案,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对《阿Q正传》进行再读,并从社会背景、人物的阶级立场和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

通过以全新的、独特的角度让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组织答案的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在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科学渗透,积极运用,它将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典故成语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知识点自测
拼成语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闻鸡起舞
猜成语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