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2009-06-29戚华
戚 华
“中国可能是350个阿尔巴尼亚”,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前段时间对中国国力的一个最新评价。文章说,拥有2万亿美元储备、经济增长率常年稳定在9%以上的中国“握有一把好牌”,但“中国时代并未来临”。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中国和美国相比,但必须看到,这个在经济规模上350倍于阿尔巴尼亚的大国,人均GDP还低于排名96的阿尔巴尼亚,充其量只是“350个阿尔巴尼亚”,而不是“一个美国”。
这种评价虽然有一些“刻薄”,大大打击了自信力逐年上升的中国人,尤其是当前对于一些飘飘然的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毕竟,最近由于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轻,且仍握有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境外的一片奉承声让一些“国人大涨士气”。于是,有的开始畅谈中国的国际责任,主张“机不可失”,应该拿出家底,去海外“抄底”,扩充自己的海外资产份额,另一些人主张借机提高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甚至和美国一较短长。不久前,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头号海外债主,更让一些人亢奋不已。
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自己国家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自豪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冷静理性的基础上。
不错,中国的确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并非因为中国的强大,或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举足轻重,足以凭自身实力和能力筑起坚实的防火墙。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远未开放,在许多领域距离与国际接轨还相差甚远,人民币尚不是国际间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的证券市场还相对封闭,能合法进出A股市场从事证券买卖的外资极少,而迄今尚无哪怕一家真正的外国公司在沪深股市上市。这种封闭和游离于国际秩序之外,固然可以规避风险,但同时也丧失了更多的机会,和在风浪中锻炼的机遇。中国主权基金和其它机构,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试水”成绩惨淡,正是自身能力、实力不足的表现。中国人必须要对这种因为侥幸而免于金融之灾的现实有清醒认识。
中国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绝大多数全球通用的政治、经济、金融规则,都是由这些老牌国家制定和主导的,中国的进步,不过是在规则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但对规则本身所能施加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时候,中国人并未真正意识到,掌握国际通行规则主导权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差距。差距不可怕,看不到差距而沾沾自喜,才是最可怕的。
必须看到,此次金融危机美国责任最大,损失也最大,这一点也不冤枉,但所谓“多做多错”,美国之所以能给自己和全球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从另一方面却也真切地体现了其在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地位。与此相比,中国的“幸免于难”,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味,一方面是一种幸运,另一方面也确凿地表明,中国尚未完全融入世界,更离“世界中心”相距甚远。中国追求的是和平发展,并无意于在全球称霸。但是,中国和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存在的差距却非常明显,这种差距不应该被忽视。
必须看到,一些大国的朝野,对中国放低身段,百般恭维,其背后隐藏着诸多利己主义的目的。他们或垂涎于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希望这些钱尽快拿出来,为他们的金融救市埋单;或垂涎于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希望通过开发这一市场,缓解自身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或正面临国际经济新秩序主导权的争夺,希望通过一些好话、恭维话,让中国成为站在自己一方的盟友,至少不至于变成站在对手一方的敌人。古语说得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人家恭维您,一方面是礼貌、客气,另一方面也是别有所图,这本身是人之常情,于说者无可厚非,但如果听者因此当了真,从而看不到这层因果关系,可就太不值得了。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应妄自菲薄,但更不能一厢情愿地高估中国实力。过去30年,中国发展了,进步了,但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依旧很大,且不说在科技、应用科学、制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民主与法治建设等方面,中国还有很多“欠账”,即使在最引以为自豪的制造业,中国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随着金融危机逐步侵蚀到实体经济,中国的这一先天不足,也日渐显示出负面效应。差距本身并不可怕,但倘被几个数据和事例所误导,被外界出于各种目的而发出的几声廉价恭维所误导,那就太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