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户口”与“上大学”
2009-06-29庄西真
庄西真
有两件事促使我在踌躇了一番之后,还是写下这个题目。第一件事与户口有关。有个朋友跟我说起想通过购房落户的方式把正在上高中的孩子转到天津读书并参加高考,因为那里考大学容易,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户口、特别是城市户口是个好东西。户口成为好东西是从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开始的,它将城乡居民明确区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虽然经过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按理说,户口只是一个信息载体,而不是权益基础,现实中户口却成为一个分配社会资源的基础。它与平等受教育权、平等就业权、保障性住房权、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户籍藩篱使农村户籍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工(其实农民工就包括大多数职校生)虽然已经在城市劳动、生活了多年,却不被承认是当地的社会成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只能以劳动力的资格存在,而不能以城市居民的身份存在,城市户口在农村人眼里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第二件事与职业教育有关。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受国务院委托,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时,说“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做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他还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3日)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还要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免费(2009年先对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或者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保送高技能人才读大学等。(《光明日报》2009年4月23日)从周部长对当前职业教育依然缺乏吸引力的判断来看,我们已经实施的措施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将要实行的政策效果如何未可预料。考虑到城乡户籍藩篱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80%左右来自于农村家庭、20%左右来自于城市底层家庭的现实,我建议通过实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转户口”、增加高等学校招收“三校(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生”的比例等办法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前者的受益对象是农村户籍的职校生,后者的受益对象是所有职业学校学生,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有以下好处:
有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现代化最终是城市化,这也是被发达国家实践所证明了的,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个观点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化率已经提高到45%。然而,城市化率的提高所对应的并非是农村人口的减少,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农村户籍人口仍高达9.5亿人。若按照目前城市化的比率推算,这一数字应该只有7.3亿人。原因在于城市化的速度受到户籍制度的严格制约,因而要尽快彻底拆除城乡户口藩篱,提高城市化速度,即使短时间不能拆除的话,也要放开农村户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城限制,降低其落户城市的门槛,具体做法可参照高校毕业生。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有效解决就业不足问题。
有利于增加青年人对未来的期待,增强他(她)们对国家的认同。现在的农村户籍“三校生”都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他们有着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环境。可以讲,他们身上除了户籍以外已经没有了农民的影子,他们没有农业技能更不希望回到农村,他们无论从就业技能到心理预期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他们的最终归属是产业工人、市民,他们有着比其父辈更为强烈的权利诉求,这个群体将对我国的就业、城市发展和社会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慎重对待。从这个意义上看,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落户城市,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对于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双轨制)的产物,使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就工作,不给他们一个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本身就不公平。增加高等院校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让“三校生”能够有机会上大学才是体现教育公平的行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虽比不过中等收入国家40%以上和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的比例,但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比例也不简单。但是与此不相称的是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不多的职校生进入大学学习却困难重重,按照目前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只有5%,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看这个比例至少应该提高到20%。
责任编辑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