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革

2009-06-29胡秀锦

职教论坛 2009年1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教师

摘要:文章重点分析近两年国家教学名师奖评选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的指标和要求变化,反映高职教育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教师

作者简介:胡秀锦(1976-),女,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职成教研究所发展规划研究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3-0024-04

高职院校的改革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则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新举措,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近两年来,教育部高教司在形成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政策合力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高职国家教学名师评选的企业经历导向,另一方面加强了高职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双师结构”导向,由此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变革,引导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

一、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的变革

(一)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国家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精神,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所谓教学名师奖,就是表彰能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由教育部授予“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有关待遇等同于同级同类科技奖。不过,2003年的教学名师奖评选并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2006年,教育部开始组织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时,则下发了作为征求意见稿的一个评选指标体系(以下简称2006版),但该指标体系并没有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的区分。

直到2007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时,下发了修订后的评选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本科部分和高职高专部分(以下简称2007版)。至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评选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选指标和标准。2008年,教育部又组织开展了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对高职高专部分的评选指标体系又进行了一次新的修订(以下简称2008版),进一步凸现了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高职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

(二)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2008年版的评选指标体系中,共有5个评选项目,包括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教学团队建设等五大方面。对于各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评选内容,并设有相应的评价分支,其中教学能力占50分,是权重最大的一项。评选指标也非常重视教学名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经历,各占有15分。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指标体系的政策导向特点

从最初没有教学名师的评选指标体系,到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共用一套评选指标体系,再到高职高专有独立的评选指标体系,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学名师评选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通过对2006、2007、2008年三个版本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凸现了高职名师与本科名师评选重点的不同。2006版的指标体系中,也有5个方面的评选项目,分别是教师风范、授课情况与教学水平、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外语水平。可以看出,这个指标体系重视学术地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重视外语水平,具有明显的本科院校特征。2007版的指标体系对前述指标进行了变革,重视教学名师的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强调教学名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凸显了高职教育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和服务的特征。

2.强调了教学名师的教学经历。比较2007年和2008年两个版本可以看出,2008年的评选指标中将原来的“教师风范”项目改革为“教学风范与教学经历”项目,新增了“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一项,旨在通过政策导向,凸显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新类型的特色,具有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一个重要政策信号。

3.强调教学名师要融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2008版的指标体系对2007版中的“将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要求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改变为“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这样对教学名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是对教师教学思想的一种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4.强调教学名师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要创设具有真实效果的教学环境。2008版的指标体系在2007版的指标基础上,新增了两点评选内容,即“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积极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了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的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5.对教学名师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强调与行业企业合作,对能力要求更为具体。2008版的指标体系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比2007版新增了“与行业企业合作”、“统筹规划专业顶岗实习安排,落实相应教学与管理”评选内容。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方面,则加入了课件、案例、习题题库三个方面的内容。

6.强调教学名师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2008版的指标体系中,将2007版中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改成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更为明确;同时,将“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有创新举措”更改为“在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有创新举措”,特别新增了“生产性实训”的创新要求。

7.强调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强调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帮助作用。在2008版的指标体系中,对2007版的指标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完善,新增了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能够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一线用人部门对本专业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切实履行制度要求,帮助落实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应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等多项内容,使教学名师的责任更加具体,更加注重了教学名师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二、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政策导向

(一)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界定与发展

高等学校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开始设立的,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07年,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采用统一的基本要求,只是在具体的“团队及组成”、“带头人”两个方面对高职有一些专门描述。而到了2008年,则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审要求中,开始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分开单列,突出了高职教学团队与本科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计划在全国高校中建立1000个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按照这一计划,2007年评审、资助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至2010年每年评审、资助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加强对教学团队的评估。

(二)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基本要求

从2008年开始,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将高职教育单列,在“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组成、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带头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的发展特点

从2008年开始将高职教学团队基本要求与本科单列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越来越重视,在政策层面指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2008年,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有5个项目,分别是团队及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而高职也有5项,分别是团队及组成、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带头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比较本科教学团队和高职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本科教学更为强调学术性和知识性,而高职教学团队更为强调结构性和服务性,高职的特点更为突出和鲜明。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申报的要求中,本科与高职的相应指标对比如下表所示。

对比2008年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与高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具体要求,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导向特点:

1.明确了“双师结构”的团队建设要求。2008年,高职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突破了仅仅要求教师个人具备“双师型”的认识局限,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双师结构”要求,这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环境下,通过完善教师团队的知识技能结构,保持高职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层面一举突破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制约,使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性特征和产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2.明确了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因为高职教育具备教育和经济两种属性,所以对教学团队中的带头人的要求就与本科相区别,本科更为强调学术造诣和学术思想,而高职更为强调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的能力。这种对于专业带头人能力和水平的明确要求,是一种鲜明的政策导向,对于形成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强调了教学团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的纽带作用。在高职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要“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要“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而本科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可见,高职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中突出强调了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共育等词汇,是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一种明确的导向。

4.强调了高职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本科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中,是要求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等等,突出了教学和研究的功能;而高职的教学团队要求中却没有对这一项进行要求,而是突出了“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社会服务功能。可见,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必然要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为宗旨,而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

5.突出了高职教师来源的“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要求。对于本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指标要求中没有提到教师的来源问题,而在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中,这一条却非常明确,即要“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和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都起到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

经过两年的立项建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建成400个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其中高职院校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占有了相当的比例。2008年,教育部委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照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组织本地区的推荐工作,有15所以上高职院校的地区应至少推荐1个高职教学团队,有40所以上高职院校的地区应至少推荐2个高职教学团队。可以预言,在国家教学名师评选和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等一系列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突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要求,必将有助于形成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政策合力,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责任编辑肖称萍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教师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秋天在哪里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