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009-06-29张兰君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塑造健全人格

张兰君

摘要: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成才,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在深刻认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从高尚人格氛围的营造、树立高雅的人格目标、统合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征;健全人格;人文教育;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81-03

人格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个体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反映了个体的全部心理面貌,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它既是社会塑造与文化积淀的产物,又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而关键的阶段,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优化立足于社会必备人格素质的一次人生机遇。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讲求人格是一种起码要求,理应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追求。这一自觉,来源于大学生对人格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而这种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并不是自发产生的,须经过一定的人格教育才能确立。因此,深刻认知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科学选择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现状问题”看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性、迫切性

今天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社会政治观、文化价值观、性格及行为方式等在各种文化观念与社会矛盾的交叠冲突中产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使人刮目相看,有的使人难以揣测,有的使人欣慰与鼓舞,有的使人担心与困惑。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既有“积极向上、充满热情、活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的一面,又有“关心与冷漠相随,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充满矛盾的一面。换句话说,一方面,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有了更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更大的发展可能,也为人格塑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人格发展的困境,表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行为现象:

1、统合认知能力薄弱,双重人格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中,一些学生统观全局、未雨绸缪的意识薄弱,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不能统一起来,自身的统一被自身分离:在愿望和行为上表现出志远与才疏、眼高与手低、自立与依赖等矛盾;在心理上表现出开放与封闭,追求新奇、时尚求异与抵制宣传、教育逆反心理等矛盾;在政治上表现出成熟与幼稚、热情与冷淡、期望与失望等矛盾;在对人生的认识上,表现出深刻与肤浅、客观与偏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这种自我统合认知能力的薄弱又导致他们缺乏维系自我稳定的力量。因此,平时看来尽管大学生似乎很平常,很稳定,其实这是外力作用下的强制平衡,是建立在内部冲撞的力量之上的脆弱平衡。这种建立在外因基础之上的平衡是很不稳的,一旦受到干扰,均衡即遭破坏。此时便表现出突出的易变性,突变性,其情绪、行动和观点会发生大幅度的跳跃,只有使其心理痛苦得到外泄,方能达到新的暂时平衡。

2、个人发展路径偏颇,悖德型人格现象凸现。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副产品——拜金思潮、惟利是图、无序竞争、诚信缺失等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淡化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致使他们信念不够坚定,责任感不太强,注重自我发展,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淡漠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缺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认为国家、民族的祸福安危离自己很遥远,出现了悖德型人格现象。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感情冷漠,追求实际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3、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癔症型人格现象明显。当代大学生从家庭走向小学直至大学,基本上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大学这个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环境里,许多学生一旦遇到一些不算挫折的“挫折”,就一蹶不振,采取破罐子破摔、逃避问题等消极的应对态度,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过分需要赞赏,或想方设法寻求注意。这种人感情幼稚,富于幻想,依赖性和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刺激,喜欢拔尖,爱出风头。他们大多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而是生活在幻想世界里,根据内心的愿望和需要,把自己当成心目中的形象,结果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由于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有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洋洋自得,有时情绪无故低落,忧郁寡欢。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不能正确面对问题和挫折,有的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4、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淡漠,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大学生无疑是社会的精英,然而,近些年来在这一精英群体当中却不断出现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化及缺陷的现象,不断发生人格退化、裂变的事件,且出现了犯罪率增长的趋势。根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特征。

综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部分大学生的人格是不能或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有人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某重点理工科大学一年级的220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明确诊断为人格障碍的病例共55人,患病率为2.5%。其中女性病例17人,患病率为4.05%;男性病例38人,患病率为2.13%。这一结果远高于国内过去已有的有关调查,值得深思。总之,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事关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大事,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及特点

中文人格一词来源于英文“personality”,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指面具,即演戏时应剧情的需要所画的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角色。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人的尊严和声望。今天。“人格”一词的使用比较宽泛: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诠释,也有哲学、法学和伦理学方面的界说。从心理学界角度而言,人格是指带有动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心理活动特征两方面。前者指的是推动

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想象、信念、价值观等等;后者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如智力品质、性格、气质特点等等。这就是说人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在自我意识特征。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

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有三,具体为: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心理与行为相和谐。从心理学的定义出发来看,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首先表现在其心理反应与客观环境、客观事实相对应、相符合、相一致上。保持个人心理与行为统一的条件有三:(1)无幻觉。有无幻觉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很想想象一个时时都会出现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现象的人会是人格健全的人。如有的人在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会“看到”、“听到”,就是其人格出现了问题的标志。(2)无妄想。有无幻想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康与否的第二个重要标志,很难想象一个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人。如有的人会说自己是“宇宙大使”、“地球球长”等,就说明其人格有了问题。(3)自制力完整。有无自制力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康与否的第三个重要标志,很难想象一个对自我的认识与其现实自我相矛盾、相冲突、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是人格健全的人。如有的人本来很正常却说自己有病、或本来有病却死不承认等,都说明其人格有了问题。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从本质上说,人格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有机的、独特的结合而成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稳固的特征。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智力的健康发展。智力是个人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个人合理的思考及其对环境进行有效地处理的各个方面的统合综效能力。人生需要智慧,智慧给人生带来成功,但是智慧绝不仅仅是指智力水平的高低,人生的智慧其核心是一种对人生、对人生所经历环境的理解和领悟,这意味着不仅要懂得,还要自己会理解、处理这一切。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解决这样一些心理矛盾,例如,灵与笨的矛盾。就是说,人虽是“万物之灵”,但也有“万物之笨”的一面。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揠苗助长、螳臂当车等等,都是笨的表现。这与心理学上讲的非智力因素影响有关,非智力因素,如情绪的波动,心境纷杂、性格的偏执、社会认知的局限性及主观色彩化。高自尊,低耐受;高期望。低效价;动机不明、不纯,生活质量低。苛责自己不说,还苛责别人,对人对事的极端计较等。学会调整对现实、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才是高智商,才是智力的健康发展。(2)情绪及情感的健康。情绪是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情绪伴随着行为,是诱发机体行为的动因。表现为接受或拒绝的反应。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人每天都站在一个新的交叉路口上,面临着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心境。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兴高采烈,有些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使人惊恐厌恶,这些都是情绪的体验。调整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自恋、自怨等情绪体验,无法自控、自调。(3)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的和谐程度,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融合。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从人格的内涵而言,人格是指带有动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很难想象一个喜怒无常、变化莫测的人会是人格健全的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在事件的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否则,便说明其人格出现了问题。

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将健全的人格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自我广泛的能力,具有极广的活动范围;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认可;具有现实性知觉,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看待事物;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对自己的所有和所缺十分清楚;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生活定向及定力。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应当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三、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现实路径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智力超常儿童追踪几十年进行研究,通过对800个男性被试者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两组人群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人的明显差别在于他们个性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个性心理品质,如:进取心、自信、不屈不挠、充满激情、想象丰富、敢于质疑等方面明显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此研究证明,有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不一定就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个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去做事的问题,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鉴于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及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尤为重要。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教育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人格缺失现象,高校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开展学科教育,促进人格发展。认识自我是改变自我的开始,为了有效地进行人格塑造,学校应实施人格心理学学科教育,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使更多的学生获益。在高校,对于存在心理困惑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目前较普遍提供帮助的办法是依靠这些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而这些学生是否会自觉自愿地进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他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和对于个人问题的判断等。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惑,但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帮助,受益者可谓寥寥无几。因此,开设人格心理学专业课程,在大学生中,以学科教育的方式普及人格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比守株待兔式地单纯依赖心理咨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点已经获得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人格心理学课程学习,实验组的学生在卡特尔16PF、SCL-90和成人内一外控制量表的观测中,许多指标均出现了显著和积极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提高塑造健全人格的自觉性势在必行。

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系列专题讲座和人格测试、人格自评等内容,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深刻理解自己的人格状况,提升其重塑人格的动机,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通过了解认识自我,进一步优化自我,即要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勇敢、

勤奋、坚毅、正直、善良等作为人格塑造的依据,努力使自己的人格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德修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具有亲和力的育人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工作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善于发现大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营造教育的亲和氛围。其次,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确立人才层次性观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把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再次,加强教职工的人格修养。大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因而,潜藏在教职工言行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高尚的人格无声地具体化、日常化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之中,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职工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通过对自身人格的调节控制,增强人格修养魅力,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落到实处。

3、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实施人格教育。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优美整洁的校园令人心情愉快。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由于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通过开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动,如各种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塑造完善的人格。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格品位。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做人的教育”。大学生自我人格意识的提升需要人文关怀与教化,大学生所特有的不断求新的创造精神和追求自我发展的欲望需要人文精神的纯化。高等学校必须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的方式方法与教育渠道。来实现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目标。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懂得:一个满腹才华的人只有具备了健全完善的人格,才能将其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实现其抱负,才能有用于国家民族。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塑造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