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回暖?下滑?

2009-06-29罗书宏

中国对外贸易 2009年5期
关键词:经济

方 宁 罗书宏

4月份,被视为决定全年经济走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的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出台,数据给人以经济复苏的无限遐想。国家统计局方面的结论是:“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结果好于预料。”

乐观者甚至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已经处于止跌回暖的上升通道。

而谨慎派则仍然慎言回暖,他们认为当前的数据显示,很可能只是下滑减速。

而且,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所以它的复苏也应该是全球性的。中国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率先反弹。

在全球经济情况恶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是否已触底回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虽然寒流不断,但毕竟是大地回春的季节,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春光的明媚和温暖。似乎与自然季节同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也开始流露一丝暖意。

在出席G20金融峰会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表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此前,温家宝总理也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

从4月16日起,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了一季度重要经济数据,同时这也是决定全年经济走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整体表现好干预期”

据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6%;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6%。这是继2月份之后,我国CPI、PPI同比增幅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加快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同比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据李晓超介绍,在一季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国内消费平稳较快增长,但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两项物价指标继续表现为负值,但其降幅却在收窄。就CPI而言,3月份的同比降幅低于2月份1.6%的负增长,而PPI同比降幅虽然有所扩大,但环比降幅逐月缩小。

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国民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基本遏制,开始出现企稳回暖迹象。但由于外部环境仍在继续恶化,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只要我国坚定贯彻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到8%。

他说,各种刺激经济政策的效果在今年一季度显现还不是很多,政府投资受到季节原因影响比较大,二季度政策效果会更明显显现出来,汽车、房地产和股市的变化都可能保持和发展。

“经济反弹比想象的要快”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博鳌论坛上表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多次降息以及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振兴十大产业等等,这些对稳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增长出现积极现象。”姚刚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对经济状况已经有所反映。到今年3月底,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比年初上涨了30.34%和41.71%,在全球主要股指当中涨幅居前,这是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状况合理的反映。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这次经济反弹可能比想象的来得快。中央企业的经济指标已出现明显回升,今年3月央企利润同比增长了26%,环比利润增长了将近86%,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4%,但是环比已经上升了26%。这表明央企过冬的措施已有成效。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对当前经济形势非常乐观。从目前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消费得到了很大激发。

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则表示,从去年10月份金融危机蔓延以来,市场充满了悲观情绪,但事实证明,目前的情况并不像去年预计的那样悲观。虽然阴影还没完全散去,但十年后看今天,这次金融危机肯定又为中国带来了一次崛起的机会。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他相信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会比一季度更好。不过,他也提醒,当前影响经济恢复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出口方面的形势可能比较悲观。

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去年11月份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避免了快速下滑。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但目前仍然处在与金融危机的抗争阶段。

经济已显现回升势头

目前来看,虽然外需可能会变得更“冷”,但国内基本面对进出口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强。中国经济回暖苗头一方面体现在投资的增长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消费增长上。作为国内消费主要指征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今年前两个月同比增长15.2%。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CPI六年来首次下跌的背景下,如此增速已实属不易。

投资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名义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2008年一季度投资品价格为同比上涨8.6%,今年一季度则至少为下降5%,则今年一季度投资的实际增长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启动内需为拉动中国经济助了一臂之力。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徐连仲认为,首先展露转好迹象的正是汽车、水泥等行业,“尤其是汽车销量已为全世界瞩目。”受国家汽车振兴规划等政策激励,国内车市持续回暖,3月份国产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08万辆,再创月度销量历史新高。

综合看,一季度的消费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受2008年以来经济变化的影响不大,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未出现大的波折。

出口下降的幅度也有所收敛。一季度外贸出口同比下降19.7%,降幅较上年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但1-2月份出口和3月份出口的同比降幅分别为21.1%和17.1%,降幅呈收敛趋势。

综合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化,可以认为我国的经济总需求水平出现了明显提高。历史经验表明,市场需求变化反映到经济增长方面,大约有一个季度左右的时滞,一季度需求情况的变化,预示着二季度经济增长水平将有明显提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同样从经济数据中读到了一些积极变化,“固定资产投资上来了,这显示四万亿扩大投资项目已经逐步到位。”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幅度较大也让他感到很欣慰,“在经济衰退期,通常消费者倾向于压缩消费,这反而对经济复苏有影响,但目前看来消费者信心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师滕泰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调整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结构变化。比如,一季度数据中,服务业增速较快明显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另外,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显示中西部崛起速度加快。

“中国经济触底”已成市场共识

随着一季度经济金融数据陆续出炉,市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证据也更加充分。

数据显示:发电量、房地产与汽车销售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均呈现反弹,一季度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而GDP同比增速下降至6.1%,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9.7%,进口同比降30.9%,3月份PPI继续同比增速下降6%……数据令人喜忧掺半。

乐观人士认为,环比的信号显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已经处于止跌回暖的上升通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有回稳的迹象。从现在的变化看,中国经济的底部已经比较清楚了,可能就是今年一季度。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似乎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师滕泰说,此前关于中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或是2009年第一季度见底的预期,眼下已经成为事实。

李慧勇分析,由于政府投资拉动以及房地产市场好于预期,尽管经济增幅比去年四季度低,但从更敏感的月度指标来看,已出现比较明显的触底和回升迹象,未来能够继续延续复苏势头。他表示,二季度GDP可能恢复到7.5%左右,以后每季度也将按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李慧勇认为,由于消费稳定、外需低迷,投资是保增长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一季度来看,投资增幅大大高于预期,并且3月份与2月份相比有大幅调升,证明了经济开始反弹这一判断。此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一大动力的外贸数据也体现了重要变化。从三月开始,出口有明显跌幅收窄趋势。从商品类别来看,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已大幅回升,表明外贸正在出现积极变化。

李慧勇表示,CPI略低于预期,但生产资料价格尽管同比降幅在扩大,环比从3月份开始,在一些商品的价格带动下,出现了明显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家通过投资保增长,解决了一部分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问题,使得在价格领域有比较好的体现。

“预计GDP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会继续有所上升,目前中国经济大体上可以说已经触底了。”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但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要视乎国际经济走向,“假如国际市场进一步萎缩,出口企业还是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经济趋势未明难言“企稳”

企稳回暖,是近期经济运行中不断释放出的信息,在全球经济情况恶化的大环境下,所有的人都关心中国经济是否已触底回升。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稳固,是否触底回升尚待确认。从国际大环境看,“尽管近期主要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单独或联合采取一些措施,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处在调整之中,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还十分严峻。”李晓超说。

GDP增6.1%低于普遍预期

多位学者表示,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在预期当中”,不过第一季度6.1%的GDP增长率仍然稍显偏低。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称,“我们预计的一季度GDP可以达到6.5-7%。”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GDP增6.1%低于普遍预期,他表示,之前市场比较中性的判断GDP还在6.3%左右。

鲁政委研究此次经济数据后表示,我国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表现各有不同。政府主导的投资在强势增长,消费没有做出贡献也没有对经济造成拖累,而出口大幅下降就是造成经济不振的最主要原因。

他对目前一些“中国经济已经回暖”的观点并不认同,并指出经济回暖与否,必须关注:一,民间经济信心是否启动;二,财政支出回归正常后,经济是否能回到正常水平。而目前没有迹象表明经济回暖,光指出某几个指标好转意义不太。

另外,就资本市场近期大幅反弹,鲁政委说:“不得不承认,资本市场在短期内会有‘讲故事的特征,尤其是去年年末以来信贷大幅增长让资本市场产生积极反应。”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当前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下阶段,要切实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中央确定今年的“保八”目标看,依靠市场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内部刺激经济政策效应的不断扩大,实现8%的经济增长问题应该不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保八”并非政策的终极指向,更关键问题在于“保八”之后的未来经济增长态势如何,现有的刺激经济政策效果在明后两年能否延续,不可持续性的增长方式是否得到根本转变。

宏观表现积极,微观缺少活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在被采访时,表达出的观点也支持了目前的经济增长是政府主导的看法。国家信息中心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短期经济周期波动情况,找出了领先于工业生产的五个指标:第一个是贷款。第二个是港口的吞吐量,它主要反映外贸活跃程度,以及国内一部分大宗商品通过港口运输的活跃程度,这个指标不好的话,就说明外贸形势不太好。第三个是新开工的面积,主要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这个指标主要反映一些民间投资。第四个是钢材的产量,粗钢的产量在中国也是领先于工业生产的,它好就说明我们相应的工业、重工业是不错的。第五个是财政支出。

现在的情况是,像港口吞吐量、房地产的开工面积是在大幅度下滑的。粗钢的产量稳了一阵,然后又开始回落了。信贷还有财政支出这两个指标是在大幅度往上攀升。市场化的指标还在下降,而信贷和财政支出正是政府有能力主导的指标。

对政府大量投资搞建设的做法,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反对,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加强政府权力的做法;政府花钱要花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而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权力太大,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发挥作

用。现在中国要应对金融危机,最根本的问题是继续改革,要缩小政府的权力,把资源配置功能更多地交给市场去完成。

虽然一些市场化的指标还在下滑,但政府拉升的力量会大于下滑的力量。因此现在宏观面上,经济总体呈现回暖迹象。那在微观层面,从企业运营状况看,是不是能有所反应呢?

在微观层面,目前企业活跃度还不足,效益下降。从企业运营的状况,难以感受到宏观回暖的迹象。

1-2月份发电量的降幅4.3%(另一说是3.7%),好于2008年11月和12月,但今年1-2月的工业增加值增幅却仅为3.8‰低于2008年11月和12月的5.4%和5.7%。这说明,一是企业的效益变得更差,二是如果经济增长是依靠政府的推动,体现出政府的资源使用效率是低于私人企业的。

从税收收入看,1-2月全国税收为9237.27亿元,同比下降13%。反映企业运营情况的营业税同比下降5.1%,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1.6%,其中房地产行业的下降额度最大。税收下降一方面有减税的因素在内,另一方面营业税下降说明企业活力不足,而所得税下降意味着企业效益下滑。

而以社会资本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表现可能更为不佳。相比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感受更为寒冷,减薪、强制无薪度假和裁员等情况也更严重。

与政府关系近的企业从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受益较大,表现更为稳定;而运行在经济活动末梢的中小企业以及私人企业,更为市场化,与政府关系远,受益很小,依然在困境中挣扎。这些企业需要更多时间等待政府主导的宏观回暖传导过来,或者要等经济自然复苏才能活跃起来、稳定运行。

经济仍面临通胀压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顺差仍然高达625.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但是,由于居民储蓄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国内消费的持续走软,美国外贸逆差大幅度缩小,相应地会挤压中国外贸顺差增长的空间。随着中国国内投资的增加,今年出现外贸顺差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今年出口和外贸顺差均出现负增长,2009年无疑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指标意义的转折年。外需将不能提供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动力,而没有外需支持的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在近期,中国仍然面临通缩的压力。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终都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实质性影响。

一季度,银行有4.58万亿元的贷款“砸”出去,2009年全年,国家财政预算了9500亿元的赤字,货币多了如果实体经济跟不上,往往就会引发价格上涨,这是“中国政策”下一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李晓超也表示,“这是我们在未来密切监测宏观经济形势的时候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地方。”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一直是“近防通缩、远防通胀”的思路,这也可以解释在CPI连续下滑出现负值之后,央行为什么没有急于降息。

中国经济靠投资拉动多一分,未来通胀的风险就太一分。我们认为,“中国方案”下一步最好是给出解决长期消费不足和分配不合理的政策,而不是从短期出发再给经济打强心剂。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通胀并非那么容易出现,因为还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第一个制约,经济增长速度还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个制约,国际价格水平仍在低位运行;第三个制约,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还比较充裕,因为我们国家的价格每次上涨很大程度上都和农产品的供给有很大关系。

一季度的数据表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投资增长,这将进一步推高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增长的质量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种没有结构调整的增长或能迅速地稳定经济,并短期内制造反弹。但在后续的增长来源更加清晰之前,经济回暖或反弹都可能是暂时的。

三大指标显示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复苏前景及可持续性不容乐观。

首先,一季度,消费、投资增长达到较高水平,但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政策效应的反映,如政府大规模增加投资、信贷规模急剧扩张、家电下乡等,而市场主导的内需扩张缺乏有力支撑。经济增长持续下降,对就业和收入预期均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下降,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如果短期需求回升主要来自中间需求而非最终消费需求,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还会加剧已经存在的产能过剩。从投资看,年初以来,出口占比较高的外向型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四季度进一步下降。通过产业关联和收入收缩效应,外向型企业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国内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同时,部分外向型企业被迫转向内销,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7.3%。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大幅度滑坡,不仅会影响到财政收入、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和就业规模,还会造成企业还贷能力减弱、金融机构呆坏账增加等。

其次,金融机构贷款持续大规模增加,为政府增加投资提供了配套资金支持,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也为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但是,货币、信贷投放过快也存在一定风险。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占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的90%以上。从全年看,存在两种可能的后果:其一,如果新增贷款总额不能大幅度突破,那么一季度以来的过快投放显然缺乏可持续性,二、三、四季度信贷规模将大幅下降。一旦信贷规模大幅度收缩,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将受到影响,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可能逆转。其二,如果继续保持一季度以来的扩张步伐,那么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将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水平。过度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相搭配,部分信贷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国际投机资本可能再度涌入我国,加上正在寻找出路的国内大量社会资金,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可能再度泡沫化,出现结构性通胀的风险增加,经济运行可能陷入增速下降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第三,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衰退交互作用、危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目前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向新的领域和区域蔓延。一些国家相继采取了规模较大的救市行动,但能否顺利实施和奏效尚待观察。如果金融市场不能企稳,世界经济在有所好转后可能再次出现波动。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一方面,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和减少资金占压,国外进口商大规模压缩库存,导致我国出口订单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部分国家汇率大幅贬值,侵蚀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金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发达国家明显抬头,“去全球化”思潮也在蔓延。尽管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