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选择题审题,到底审什么?

2009-06-29喻洪敏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限制题眼指向

喻洪敏

摘要: 做历史题要有审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审什么,如何审。本文结合近年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历史选择题题例,提出了历史选择题要审“题眼”、审“时间和空间”限制、审“指向”、审“干扰项”等四个方面的审题方法,以期对于学生提高历史选择题审题的能力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减少学生因审题不当而造成的失误。

关键词: 历史选择题审题“题眼”“时间和空间”限制“指向”“干扰项”

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占试卷总分近一半。全国卷及许多省市高考卷的选择题每题的分值一般为4分,分值重。对学生来说,选择题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在该科考试中能否拿到好成绩。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因为审题的原因发生错误而在考试后感到遗憾和后悔。是学生不知道审题的重要性吗?当然不是。其实,学生都知道考试时审题很重要,都具备一定的审题意识,问题在于他们不太清楚历史选择题审题到底审什么,如何审。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

看法。

一、审题目的“题眼”

每一道历史选择题都会有一个“题眼”,也就是命题人心目中考查的那个核心问题。一般说来,命题人在命题时会确定这道题要考查学生哪一个知识点或哪一种能力。我们在做题时审题,首先就是要明确这道题考我什么,要善于提炼出题目的“题眼”。

例如,2009年全国卷一17题: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该题采用了一个材料,它的“题眼”提炼出来就是:“这时清政府要求不再称外国人为‘夷,表明了什么?”学生根据这样显性化的问题,对比之前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了。

又如,2009年重庆卷17题: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经过分析提炼,该题的“题眼”是“下列哪些史实证明了沙俄是中国的‘大患”,即“1850年后,沙俄侵略掠夺中国的史实有哪些”,按这个问题去思考,解题就容易了。

历史选择题的审题,能否审出题目的核心问题(“题眼”)是能否正确作出选择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二、审题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有些题目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必须将其找出来。

例如,2009年重庆卷13题:

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摇?摇)。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正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印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该题就有两个不可忽略的“限制”,一为时间限制:“汉武帝时”;二为空间(即地域)限制:“朝鲜半岛”,不符合这两个“限制”的就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A项中有西汉末才出现的“麻纸”,B项中有西汉末才可能出现的“佛事”活动,C项中有隋唐才出现的“雕版印刷书籍”,这几项都不符合题意要求,正确答案为D。

又如,2009年重庆卷15题:

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该题强调了“隋唐时期”和“淮水以北”这两个重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忽略它们就会出错。

一般说来,历史选择题中如果出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它的规定性是很强的,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这些“限制”去作答,否则就必然出错。凡是不在其时空限制之内的,当属排除之列。

三、审题目的“指向”

历史选择题题目在题干中除了会有明确的或隐含的“题眼”之外,有时还有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命题人会在题干中给你指出思考的方向,这其实也是一种“限制”,做题的人必须按照它的方向去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题目的“指向”。

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8题: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该题命题人考查的是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但同时在题干中强调了两个概念:“总体”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命题人对作答人思考的“指向”,也可以说是两个“限制”。我们在题目提供的对五四运动的正确评价中,第一要选出“总体”性评价,第二要选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观点。

又如,2009年重庆卷中的21题强调色当会战的“影响”,22题强调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3题强调关税大战中的“直接影响”;2009年全国卷一14题强调“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等等。这些命题人在题干中强调的概念其实是作答人的“指向”,我们不可忽略。

四、审题目的“干扰项”

为了让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通常会设计用于迷惑学生的“干扰项”。许多学生本来已掌握了相关知识,但由于“干扰项”看上去与正确选项非常相似,导致因审题不仔细而出现错误。我们在审题时如果能有审“干扰项”的意识,注意去挖出命题人故意埋下的“地雷”并将其排除,就能减少因审题而造成的失误。

例如,2009年全国卷一22题: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切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切斯特(?摇?摇?摇?摇)。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这道题的迷惑性较强,A、C、D均为“干扰项”。因为题目中有“没有一个……没有钟表”,所以会误选A。其实材料告诉我们这些钟表是“荷兰机械”,它不能说明“曼切斯特”的钟表工业,A项干扰性非常强。C、D项忽略了工人必备钟表主要是基于什么需要,它既不能说明工人的消费水平,又不能表现贫富的差距。正确答案是B,因为题目的核心强调的是工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且“公开公正”。

我们在做历史选择题时,经过初步的审题,结合相关知识,就能排除一些“干扰项”,但通常会在两个选项上拿不定主意。这时,我们千万不能凭直觉随便蒙一个答案,一定要有“权衡”、“斟酌”的意识,再仔细读一遍题目,重新审一审题,比较两个选项的差异,找一找支持或者放弃某个选项的理由,经过这样的过程,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又如2009年浙江卷18题: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摇?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一般情况下,多数学生经过简单思考便可排除干扰性较弱的A、B项,但会在C、D两项中拿不定主意。那么我们就要“权衡”一下,C项与D项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是“维新变法”,一个是“新文化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这两个事件对孔子与西方文化的态度,我们可以倾向选择C项。

要做好历史选择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前提,记住、准确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是基础,良好的做题意识则是避免失误的重要条件。做题首先要审题,这样的意识尽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但审题审什么、怎样审却并不明确。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上述方法和步骤去审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大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猜你喜欢

限制题眼指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及其立法引介
试析我国涉外合同中最密切联系条款裁量权的规制
试析我国涉外合同中最密切联系条款裁量权的规制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