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2009-06-28张瑜
张 瑜
摘要生物学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要唤回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力,生物教育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组织学生活动、模拟日常体验,让学生从真实体验中感悟所蕴含的知识;采撷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技成果、社会热点实例,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生物学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贴近生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要唤回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力,生物教育必须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准确地掌握生物知识的内涵,更好地分析和解释生命现象,从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达到“问渠哪得清如水,为由源头活水来”的境界。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呢?
1 重视生活体验,感悟蕴涵知识
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缺少真实的体验,学生所掌握的也不过是空洞的理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努力把教学内容化为学生自身的感受,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发现所包含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最终把书本知识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1.1组织学生活动,激发更高热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最有效的吸引学生,尤其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最好的教学策略是给学生留下及时而深刻地感受。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组织富有趣味的学生活动,把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与视觉”时的新课导入(课前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块镜子):先让学生紧闭一只眼睛,张开另一只眼睛,用张开的那只眼看镜子里自己的瞳孔(就是眼珠中心的小圆孔)大小;1分钟左右以后张开原先闭着的那只眼,立刻在镜子里观察那只眼睛的瞳孔大小;比较两只眼睛的瞳孔大小。有几位同学没有准备镜子,笔者就让这些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瞳孔大小。学生欣喜的发现,原先闭着的那只眼睛的瞳孔比一直张着的那只眼睛的瞳孔大,但过几秒钟后,它也会变小。这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1.2模拟日常体验,汲取教学资源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积累了很多与生物学息息相关的实际体验,这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种资源,不仅能让师生轻松的进入课程内容,更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当这些实际体验不能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比较简单的、富有趣味的模拟实验,同样可以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学生都有流汗以后感觉凉快的体验,但除非刚刚上完体育课,否则不太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大汗淋漓。笔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具:一支室外温度计、一团棉球、一瓶外用酒精,就很好的模拟了汗水对降低人体体温的作用。操作步骤:①将温度计在讲台上放几分钟,请同学读数,读出的读数就是当时教室内的温度。②将棉球用酒精蘸湿,把它薄薄地包在温度计下端的球状体上。③再请一位同学朝湿棉球吹气(要十多下),然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学生会发现:对着湿棉球吹气时,温度计上的读数会下降。教师揭秘:实验中的酒精蒸发时,会从温度计球体内的液体中夺走热量,温度计里的液体因冷却而收缩,温度计里的液柱就会下降。学生就能推理:天热时,人的皮肤会出汗,汗液蒸发时会吸收皮肤的热气而降低体温,防止中暑;而冬天出汗较少,挥发的热量也就少,可以防止因体温降低而感到寒冷。
2 采撷生活实例,增强应用意识
2.1选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实例,培养学生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1)巧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由于初中学生对很多生物学原理并不了解,所以这样的例子就很多,教师要精心选择,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学生都知道,一块新鲜的肉很容易腐败发臭,但如果用盐腌制一下就可以存放比较长的时间了。盐为什么能防止食物腐败呢?像这样生活中常用而不知所以的问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疑团中以后,笔者再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化解疑团:一碗清水、一碗盐水、一碗肉汤哪一碗会变质?有机营养丰富的食物腐败是哪一些生物引起的?这类微生物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把细胞放在浓盐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生物学原理,也复习了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统一性。再如,许多药剂会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盆栽植物的花盆底部会有一个小洞;罐头食品上常写有“瓶盖若有鼓起,请勿食用”的字样等等,只要我们教师有心,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生物课堂上很好的教学素材。
(2)分析与日常生活经验或生活习惯有出入,甚至有矛盾的实例,引发心理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其中不科学的成分。初中学生普遍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跟他们日常生活经验有出入的事物总是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因此,如果能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那么要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讨中就水到渠成了。例如,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习惯吃水果时将皮削去,许多同学也这样认为。那么,吃水果时,到底应不应该削皮呢?有的同学认为果皮上可能会有残留的农药,当然应该削皮了。也有同学说“不应该”,因为果皮中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经过一番争论之后,笔者首先对同学们的观点给予肯定,然后指出:像苹果等果皮中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丢了就可惜了!其实农药残留物在果皮和果肉中都可能有(会渗透进去)。然后再问“我们怎么做,才能吃得健康呢?”学生讨论得出:一方面买水果时要尽量绿色食品,另一方面吃水果时用自来水仔细冲洗干净,这样果皮不仅能吃,还能减少削皮导致的营养损失。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习惯是不科学的,如:烧菜刚开始就放盐进行调味;在房间里摆放许多花草来美化居室;清晨五、六点就到公园晨炼……与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这些事例,不仅帮助学生更正了认识上的错误,还有助于加深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3)剖析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的、学生关注的实例,让知识在自身生活中的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学习生物的遗传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和父母的血型(如有不清楚,也可是亲戚、朋友、邻居的一家三口)。在以卷舌和非卷舌为例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以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和父母的血型情况。然后出示ABO血型遗传关系的所有类型,再激问:为什么血型的遗传会出现这么多种类?父母的血型是O譕时,子女的血型只可能是O型,而父母的血型是A譈时,子女的血型会有A、B、AB、O型四种可能?同学们想知道你和你的父母的血型是怎么遗传的吗?很显然,当面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时,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极为认真的学习态度。在了解了决定ABO血型的基因情况后,能组合出可能的基因型,尝试用遗传图解来解释血型的遗传情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巩固了性状和基因之间的推理方法,更好的掌握了遗传规律。
2.2介绍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实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1)展示科技成果,开阔学生视野。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近几十年来,生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展示科技的成果和进展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能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和创新的能力,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感。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时引入新闻:澳大利亚研究人员从老鼠血液中分离出控制乳腺组织的干细胞,并从一个单一的干细胞培育出了鼠新乳腺;在学习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时介绍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在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时展示应用嫁接技术栽培出不同枝条开出不同花色的花卉,并介绍科学家培育番茄马铃薯的设想。所有这些科技成果都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当让学生尝试为一个心脏衰竭的病人提出治疗方案时,想法海阔天空,却都有根有据:最普遍的方案是器官移植,但需要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取,来源有限,学生又想到异种移植,当笔者告诉学生,这样做可能会有很大的排斥反应时,学生又想到器官克隆,更可贵的是,提出要选取分化程度较低的健康的组织细胞进行克隆。不管这些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否可行,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新的意识才是最可贵的。又如,在学习基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将揭开人类生、老、病、死的奥秘,将从基因水平上彻底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在学习关合作用后展示一些在果实上用不透光的纸贴出“福”字或图案的水果;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展示太空椒、超级小鼠等变异品种和普通品种的对比图片。通过这些成果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利益。
(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代社会,人们对环境、资源、人口、健康、人文素质等问题日益关注,教师要把这些关系到人类自身生活的热点引入到课堂,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生命的意识。例如,在细胞分化一节中,教材介绍了癌变细胞的特征,使学生对生活中有所耳闻的“肿瘤”“癌细胞扩散”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癌症的致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恍然所悟时,及时介绍致癌原因:腌制、熏烤、反复油炸的食物,不新鲜的蔬果,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农药,色素等,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习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时,展示“大头娃娃”图片,讨论“大头娃娃”事件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婴幼儿所食用的劣质奶粉,以各种廉价的食品原料如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导致蛋白质、脂肪含量严重不足,微量元素钙、铁、锌等含量极低。还有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配方中,因为三聚氢胺严重超标,导致全国八万例婴幼儿患肾结石病症。这些能深深触动学生激愤情感的社会问题,能促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再如,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和2008年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原因;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后果;酸雨对人体及各种生物的致命性危害等等,这些由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环境恶化造成的巨大后果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