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探究与合作
2009-06-28方玉春
方玉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们一线的老师有些在“追逐”、有些在“模仿”,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的有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实践和听课过程中的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有效探究有效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课堂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始从轰轰烈烈的“综合课题”转向课堂教学内部。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接受,它给了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探究与合作,使之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最近,听了一些常态数学课,就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课例,进行反思和分析,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今后的摸索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实例。
1 让每个人都做“说者”和“听者”
课堂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才能更加有效。有了个人充分的思考,在探究和合作中才会有相互的“碰撞”、不断的“反思”、深入的“理解”;有了个人的“思考”再融入团队的“智慧”,让说者有其意,听者明其道,学习才会有效、更加高效。如:二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师出示了两个商场同一汽车玩具不同价格。(第一家商店312元,第二家商店283元)
师:你能帮老师参谋一下,在哪家买?小组讨论
生汇报:选第二家,因为第二家的便宜。
师:你怎么认为283元的便宜?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两个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展开课堂探究与合作学习、讨论,看似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然而这样的组织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舞”起来
进行小组课堂探究与合作学习还是要讲究一些技术和方式方法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能主动、会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课堂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相关“制度”,如活动的控制、发言的顺序、表达的方式、遇异议的处理等。要在探究与合作的实效性上下足功夫,使学生真正在自主活动中受益,让每个人都有“舞”的舞台。例如: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30页相关内容。(学生开始自学,大约3分钟后)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等腰(等边)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只见各组学生立刻开始活跃起来,纷纷都在抢着说。
在进行课堂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之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让“能力强者”成为了表演的舞台。这些人反应快、语言表达能力强、又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往往又快速的将结果直接“呈现”出来,而不是慢慢“倒出”原由,合作的同伴只有跟着“附和”和“伴舞”了。
3 要创设“小组统一意见”与“保留意见”并存的氛围
“理”不辨不明,其实学生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时,必定会有想法上的“冲撞”,但因为老师往往会在随后的提问中“请各组推荐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让组里个人“保留意见”不能保留了。其实,真正的有效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就应鼓励组内不同意见的“暴露”,有意识的将小组内的“争论”转化为全班同学的“热论”才是我们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
二年级的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小英说:“我摆了11个”。
小华说:“我比小英多摆3个”。
小平说:“我比小英少摆3个”。
师:小平摆了多少个?你是怎么解决的?在小组内合作摆一摆。
第一个组各人保持个人的意见,对其他人的做法不屑一顾;另一个组,在组长的号召下,统一用***的摆法,其他摆法明令是错的,被要求不能再说了。
探究和合作学习中,大部分问题能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但是对于个别异议,因为老师的提问与评价多以单纯的小组统一意见而进行,让其或是被能力强者“声讨”,或是被少数服从多数的“压倒”。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就经常能看到小组意见高度一致的现象。
课堂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究竟应该怎样的层面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继承和改革、如何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探索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只能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我们不断地尝试得到逐步的解决。